第2876章 角度,全新的机会
这一次长途行军的成功,离不开贾诩之前的充分准备。
这些准备,不仅仅是水和食物,还有各式各样的军需用品。
如果没有这些准备,斐潜别想要当下这么轻松。
在古代,军队出征,长距离的行军,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事情,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早上起来之后,随着号令下达,各部就需要收拾物品军械,然后听号令列队进食,然后清点各部的干粮辎重,战马兵刃等等,登记在案一一汇报。
主将要派人抽检,核对是否有出入。同时派出斥候先行往前,一般来说是二十四队,分成上下两个班次,轮番向前侦测,确保整个军队在行进的时候的安全。
然后需要召开马前会议,由各部上报具体问题和相关情况,然后迅速做出裁定,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就留到晚上扎营的时候商议处理。在马前会议上,还要根据前方地形安排不同的策略,比如遇到河流沟堑,谁负责搭建简桥梁,如果遇到山林高地,谁要负责侦测探查等等。
因为斐潜这一次带领的基本都是骑兵,所以事情还简单了许多,否则如果是混编的部队,那么大军就连出营地都需要分出层次。就像是渡河的时候最容易被袭击一样,在离开营地的时候也同样需要按照特定的次序,一般来说第一个出营的是各部的骑兵。因为骑兵速度快,出营后迅速前进到距离营地二三里的地方,然后停止立定,摆好队列后开始警戒。随后,步兵各部才会按照位置方向远近依次出营,在距离营地构建列阵警戒,最后才是辎重队出营。
行进的时候,如果是混编,一般的天气的时候,步卒则会走在前面,而骑兵反而会跟着辎重队走在后面,而如果是下雪之后有积雪,则是反过来,骑兵会在前面踩出一条道,而步卒则是护卫辎重车在后面跟随……
走水路并进,又是另外一种方式。
到了傍晚,在选择了扎营场所之后,便是要先派出骑兵警戒,在四周巡查,然后步卒扎营,等到步卒将营地扎好之后,才能让骑兵回来休息,同时还要设置各种哨卡,安排晚上值守巡逻等等。
一天下来,忙得要死,也累的要死。
而贾诩之前在陇右做的先期准备,则是让斐潜少了很多的麻烦。
首先,在沿途上搭建的这些岗哨,一方面存储了一定量的物资,可以作为补充,另外一方面也让斐潜一行人不必再临时设置营寨防御体系,可以依附着这岗哨小军寨直接构建临时营地,这就减少了很多工作量。
其次,很多琐碎的事项,也由这些小军寨的值守人员替代完成,比如饮水的准备,草料的调配,甚至还可以帮忙修战马的马铁掌,补辎重车的轮毂等等。
最后,在行军过程当中难免会有一些意外,出现一些伤员什么的,这个时候小岗哨就派上大用处了,不管是让伤员短暂的休整,还是转运到后方,都可以极大的减少了军队的负担,并且也让兵卒更安心。
当然这一切,都是要花钱的……
贾诩带来了账本。
现在陇右这么一趟『高速路』走完了,也就该到了该和贾诩进行总结的时候,看看这一条路究竟是值不值,需不需要长期设置,以及如果进行调整的话,又是需要怎样进行调整等等的问题。
这就是斐潜一直在强调的对事不对人,总不能说只有贾诩在陇右,他和太史慈才能走出日行千里的气势,然后换了一个人之后,便是走三五百里都困难吧?
陇右原本是一个生产力很低下,负担能力差,人口比较稀疏,导致即便是战事要增加赋税,亦或是临时征调都很困难的地区。之前于大汉之时,西羌所有的战争所需,都从外地征调。这也是导致了山东人对于陇西很厌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若是以家庭个人的观念来说,山东对待陇右的这个态度,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谁也不喜欢一个穷亲戚,天天伸手找自己要钱,一年到头没完没了,而且还是年年如此,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
可问题在于,山东和陇右不是仅仅只有『亲戚』的关系,而是同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整体。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原本就是朴素的合作理念,可那些斤斤计较只顾自己的人,将合作的基础摧毁了。
有问题,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外出征战,消耗粮草会很多,这是个大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存在时间很长了。
从西汉就有人不断的嚎叫着,一直喊到了东汉。
难啊,运输难,消耗大,好大的问题!
但因为这个问题,所以就永远不对外作战了?
贾诩也是一身的尘土,他是从金城而来的,跟着他的还有几个文吏,每个人身上都是捆了一大堆的账单。如果不是斐潜推行竹纸,说不得这些账单都是要用车来装。
斐潜也没有多废话,和贾诩找了一个块相对平坦的石头,就开始研究这些账单。至于军中的杂务,主要让许褚代为处理,反正这一段时间下来,许褚也算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内卫统领了,处理这些军旅事务问题不大。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