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刘备在接见法正之后的第一反应,就让法正非常感动。
短短几句话,刘备首先是站在“如何让法正更好交差”的角度上想问题,在确认法正可以交差后,刘备又立刻开始为益州百姓的民生生产着想。
这些反应都是瞬息之间、纯发自然的,并不是犹豫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智决策。这也说明,刘备的天性反应、在没经过大脑深思熟虑的情况下,本能地就是先为属下和百姓着想。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这是个干大事的雄主啊。
感动完之后,法正也恢复到了就事论事的专业心态,认真梳理了一下现状,然后虚心请教:
“既然将军要以上表劝进的事情为重,又兼顾民生安顿,不愿立刻生事。那我们便需另想办法,把因为军粮和撤兵导致的矛盾,暂时压制拖延,容后再诱发。
只恨在下智术短浅,一时也想不到妥善的两全之法,还请孔明兄、士元兄不吝群策群力。”
如今已是腊月下旬,马上就要过年了。法正听刘备的意思,上表劝进的事儿,讨论、传达至少要一个月。然后上表等回音、后续拉扯,一两个月也是有可能的。
全算下来,可能拖到明年三月份,这些事情才有结果。
另一方面,二月初开始春耕,然后早稻要育秧,农忙差不多也能拖过整個二三月份,基本上到四月才会有农闲。
而明年算是刘备军在益州推广林邑双季稻的第三个年头了。
第一年他们只在江州种了一小片林邑稻。去年扩张到了江州、梓潼、郫县等三个县的大部分地区。今年再按照扩大五到十倍种植面积来算,至少能覆盖一两个郡了。
刘备军在蜀地大力推广双季稻,这也算是一桩千秋万代的德政了,对于聚拢民心是非常有利的。一旦蜀郡大部分的县都种上双季稻,成都平原地区的民心,也就会更加向刘备倾斜。
到时候大部分农民都能因为刘备诸葛亮的善政帮扶而多收粮食,刘备想问刘璋多要一点军粮来养兵,也就太合理了。
到时候刘璋再抠抠搜搜拿粮食卡刘备脖子要他退兵一部分,也就更站不住脚了,哪怕刘备抓住这个理由跟他翻脸,刘备也不会丢多少大义名分。
所以,无论从劝进计划来看,还是从争取民心的角度来看,把矛盾拖延三到四个月,至少等明年四月份再考虑要不要爆发,绝对是有利无弊的——
当然,这里只是预先留下一颗伏子,也就是把矛盾和稀泥往后推,没说三四个月之后就一定要引爆。
如果三四个月之后,刘璋改好了,没有别的敌意卡脖子举动,那么刘备继续跟他和平相处也是可以的。或者到时候再看看天下形势有没有新的变化、新的机遇。
现在只是设法把“宣称借口”往后拖延保留,确保主动权握在己方手上,到时候用不用再两说。多条路子多个选项,肯定是有利无害的。
法正和诸葛亮、庞统开诚布公地聊了几句后,大家就把这个道理掰扯明白了,也达成了共识基础。
然后,诸葛亮和庞统就顺着这个思路,各自往下给刘备想招。
他们毕竟比法正更了解己方的实际情况,所以很快就想到了对策。
诸葛亮仅仅转了几下扇子,便想到一招:“主公,我以为,我军可以暂时口头上答应‘撤走一部分益州的抗曹将士,以减轻益州百姓的负担’。然后,也确实可以分批落实,比如过完正月后,就先稍稍撤走两三万人,后续每隔几个月撤一批。
等这样的姿态摆出来后,我们便可双管齐下,一边实践诺言,一边大肆宣扬。务必做一两分的事情、就喊出七八分的声势来。最好趁着春耕劝农、向蜀郡百姓推广林邑稻的机会,顺势向各县乡宣扬主公的善举,如此必能极大加快主公笼络蜀地民心的速度。
最后,我们都答应了刘璋撤军的要求,那刘璋必须在其他方面,全力配合我们,以展示诚意。我们完全可以在第一批象征性撤兵后,就逼迫刘璋上表给陛下,劝陛下封主公为王,劝陛下封主公麾下心腹重将为四方将军。
然后,主公再上表、婉拒封王之请,却把其他部分接受了,到时候,便能顺势给诸将升官晋爵。”
诸葛亮随口开出的这个条件,从价码的角度来分析,确实是非常合理的。
刘备军如果真撤走一半驻蜀大军,那就至少是六到八万人了,半年内就能少吃蜀地五十万石以上的军粮,极大降低刘璋的负担。
刘备军做了这么大的让步,刘璋不该在其他方面表示表示?虽说会要求刘璋上个非常得罪人的表、看似漫天开价请皇帝给刘备封王。
但这事儿说到底,刘璋并不用付出多少实利成本。他实际上付出的,只有一张脸,会因为劝进过于舔而导致刘璋自己名声受损。
另外还会断绝刘璋继续骑墙在曹刘之间的可能性,因为这表一上,刘璋就直接把曹操给得罪狠了,这属于是投名状。
拿这些虚的、立场性的条件,来换取撤军、少给大笔军粮的实利,按说这账很算得过来,刘备绝对算是宽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