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洪武九年十二月

年轻官员(鼓起勇气说道):“丞相,如此格式,虽条理清晰,但会不会过于生硬?有些建言可能并非能用这种固定模式来阐述。比如,一些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建议,可能更注重感性的表达。”

胡惟庸(脸色微微一沉):“朝廷政务,关乎天下苍生,岂是那些文化艺术可比?建言格式,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莫要本末倒置。”

旁白:年轻官员的话,触及了胡惟庸的底线。在他眼中,权力和实际政务才是最重要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建议,在他看来无关紧要。他的回应,让年轻官员不敢再言语,也让中书省内的气氛变得有些压抑。

另一位资深官员(见状,出来打圆场):“丞相所言极是。不过,这格式也可适当灵活些。对于特殊的建言,可允许言者在遵循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变通。”

胡惟庸(思考片刻,点头道):“嗯,就依你所言。大家尽快将格式拟定出来,呈交陛下审阅。”

旁白:在中书省的这场争论中,既有对建言格式合理性的探讨,也隐藏着权力的博弈。胡惟庸试图利用格式制定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其他官员则在迎合与坚持己见之间艰难平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三章:朝堂再议

几日后,中书省将拟定好的建言格式呈递给朱元璋。朱元璋审阅后,再次召集朝堂议事。

朱元璋(看着手中的建言格式草案,说道):“中书省呈上来的这份格式,朕看了,大体尚可。但有些地方,还需再斟酌。”

胡惟庸(上前说道):“陛下,这格式是臣等多方商议的结果,旨在让建言更加规范、有效。若陛下有任何指示,臣等定当修改。”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看向众人):“这格式中,对于建言的分类还不够细致。国家事务繁杂,建言应根据不同领域,如民生、军事、经济等,进行分类阐述,这样朝廷在审阅时,能更快找到重点。”

旁白:朱元璋的见解,切中要害。他对国家事务的了解深入,深知不同领域的建言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他的这一要求,让胡惟庸等人意识到,自己制定的格式还有诸多不足。

宋濂(再次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之前担忧的格式限制表达问题,在这份草案中,似乎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若分类过细,格式过严,还是可能会阻碍言者畅所欲言。”

旁白:宋濂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执着,源于他对知识和思想自由的尊重。在他看来,建言是臣子们为国家出谋划策的重要途径,不能因为格式问题而受到阻碍。

朱元璋(沉思片刻,说道):“宋爱卿的担忧不无道理。格式的制定,是为了引导,而非限制。可在分类的基础上,注明特殊情况可灵活处理。对于那些有价值的建言,即使格式稍有不符,也应予以重视。”

旁白:朱元璋的这一决策,既考虑到了建言的规范性,又兼顾了灵活性。他在追求政治清明和高效决策的同时,也明白不能因噎废食,要给臣子们一定的表达空间。

此时,一位武将站了出来。

武将(粗声粗气地说道):“陛下,俺们武将不擅长舞文弄墨,这建言格式可别太复杂了。俺们就想把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和想法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