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年到天宝年大唐中枢的多重矛盾与斗争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1605 字 1个月前

萧嵩:门荫入仕,先祖梁明帝萧岿。

宇文融:门荫入仕,侍中宇文节之孙,专业理财派官员。

注意,他是开元以来,第一個专业的理财派宰相,并且大力提拔过李林甫。

裴光庭:河东裴氏中眷房,门荫入仕。

第七组:韩休(短)、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

韩休:制举入仕(朝廷开特科选拔),专业谏臣。

裴耀卿:考中童子举(等同于门荫入仕),综合能力较强,偏理财。

张九龄:进士及第,词臣代表,偏谏臣。

李林甫:门荫入仕,综合能力较强,吏治派官员偏理财。

第八组:李林甫、牛仙客

牛仙客:草根吏员出身,基层经验丰富,吏治派。

第九组:李林甫、李适之

李适之:门荫入仕,边将入相。

第十组:李林甫、陈希烈

陈希烈:门荫入仕,打酱油

第十组:陈希烈、杨国忠

杨国忠:小吏上位(裙带关系),李隆基认为他善于理财。

以上就是初步整理,其实还可以细分。

以下就是我个人的分析了:

在开元十四年宇文融入相以前,大唐的财政问题还没有爆发。所以入相的人里面有进士及第的词臣,也有地方上逐渐升起来的实干派,还有武周时期培养的老臣。

权力结构其实是一主一次,多半都有打酱油的宰相,李隆基干政的时候比较多,相权较为松散。

自开元十四年后,唐廷的财政问题就变成了宰相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裴耀卿,李林甫,牛仙客甚至是杨国忠,他们的理财能力,都是拜相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类似张九龄这样的词臣,和以李林甫一类的理财派官员,他们存在的意义,以及他们要做的事情,都是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就是彼此矛盾冲突的。

这就是大唐中枢的第一重矛盾:传统儒家词臣派官僚,与因形势应运而生的理财派官僚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还经常不可调和。

儒家学派的官僚(以张九龄为例)的思想,是秉持:民贵君轻,小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官吏规模,减少中央对于地方事务的干涉,减少法制的成本,以德治为主。

没错,法制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这个成本还不低。在古代权贵基本不守法的情况下,德治的作用未必比法制要小。这是封建时代的客观局限性。

而理财派官员的思想没什么好说的,就一句话:想办法增加中央财政!

增加财政,必然要取之于民,要增加税收,要开设新机构,大政府不可避免。

此时李隆基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果要维持大唐的现状,那就必须重用李林甫这样的理财派官员。如果要改革大唐的种种弊端,就必须重用张九龄这样的儒家学派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