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史要》记载:乾隆十二年秋,皇太后崩于寿康宫,葬于东陵,享年六十六岁。
帝悲恸,于正大光明殿昏阙,委任军机大臣六王爷胤祈主持太后祭典一应事宜。
帝为了纪念这位皇太后,立意割辫,文武官员奏请皇上不要割辫,只有先帝驾崩,嗣皇帝才能割发辫。
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丧,皇帝例不割辫。
帝曰:“从前后丧虽无割辫之例,但皇太后教育深恩,朕不能报,朕已立意割辫。”毅然割了发辫。
且传旨天下,为纪念皇太后,自太后殡天之日起,任何人,一年内,无论其地位条件,都不许剃头,不许奏乐,不许举行典礼,不许婚嫁。
发谕旨,命大学士、九卿为皇太后拟定谥号。
。。。。。。
注:清朝的太后刚断气,一名朝廷重臣就去传令打开皇帝进出的城门。
皇帝紧随其后回到他的宫殿,等待太后的灵柩。
抬灵柩时不能哭,就像太后还活着,只是夜里微服出行一样。
同一天,巡察就会命令店铺收起大街上的镀金招牌和彩色的装饰。
第二天,所有官员无一例外要参加丧礼,也就是说,他们要穿上素白布做的长袍,外面穿黑缎子做的马甲,散开头发,摘下帽子上的红丝线,穿上布制的靴子。
整整十七日内,他们不许去别处,尤其不能举行任何娱乐活动,比如唱戏、游逛、宴请等等。
律法甚至规定这时他们应暂时和妻妾分居。
为了不违反这一点,大部分官员都日夜待在各自的衙门。
百日之内,任何人,无论其地位条件,都不许剃头,不许奏乐,不许举行典礼。
婚嫁也被禁止,但这一禁令仅持续一个月,且自太后殡天之日而非发布谕令之日算起。
简而言之,所有人都被迫表现出一种表面上的悲痛。
之后,朝廷偶尔会用一些告示来向老百姓展示天子(即皇帝)的悲痛。
这些告示有:第一,皇帝向臣民公布太后生活、生病及殡天的细节。
第二,太后的遗诏。
遗诏用很长的篇幅恭维了使其八十六岁高寿仍然身体康健。
之后,太后又提到了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而疾病的发展使她察觉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遗诏的最后是太后安慰皇帝,并且根据中国的学说,在太庙里祭祀天地并向列祖列宗祈福。
到了出殡的日子,太后的灵驾浩浩荡荡地出了宫。
跟在皇帝家眷后面的是灵幡、灵伞、华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