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明成祖朱棣

尽管朱棣平日里习武强身,身体素质还算不错,但此刻被父亲这般狠揍一顿,还是疼得龇牙咧嘴,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不过好在并没有伤到筋骨,毕竟朱元璋下手还是有些分寸的。而且,他的几个儿子当中,除了性格温和的朱标以外,哪个不是从小在棍棒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呢?

“我国古代历史上可以说的上强硬的朝代就是明朝了,有秦朝所说的“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也有汉朝汉武帝刘彻的“寇可往,我亦可往。”,大明也有,朱棣亲征蒙古回来后看着身后的草原,感慨万千,然后说出一番话:“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悠然讲道,她说道这番话真的心里很激动充满热血。

“寇可往,我亦可往。”汉武帝凝视着眼前这句话,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豪迈之气,嘴角微微上扬,对自己说出如此铿锵有力之言颇感自得。然而,当目光继续下移,触及到后面的文字时,他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

那些言辞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过往之事,尽管汉武帝深知其中缘由——此前大汉武力尚显孱弱,面对凶悍的匈奴不得不采取和亲之策以求一时安宁。但如今不同往昔,汉武帝已牢牢掌控大权,更得天幕相助,他坚信自己有能力扭转乾坤,一雪前耻。

此时,卫青跨步上前,拱手抱拳,朗声道:“陛下,微臣愿为陛下冲锋陷阵,一往无前!”卫青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透露出坚定与果敢。作为臣子,他目睹天幕所言,内心亦是波澜起伏。对于国家曾经所受之辱、百姓遭受的苦难,他怎能无动于衷?此刻能得陛下决心不再和亲,卫青自是热血沸腾,誓要为大汉扬威立万。

汉武帝闻听此言,龙颜大悦,欣然道:“好,卫青!就让吾等携手并肩,去改变这一切!”他深知卫青乃天幕所称的大汉双璧之一,其勇猛善战之名早已传遍朝野。如今既有卫青这般忠臣猛将相随,又得天幕不时给予启示,汉武帝相信,大汉与匈奴之间的局势必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那属于大汉的辉煌时代即将来临!

唐太宗李世民远远地望见唐与他国结盟之事,他那原本还带着几分温和之色的面庞瞬间阴沉了下来,仿佛被一层厚重的乌云所笼罩。下方的每一个朝臣见状,也都不约而同地噤若寒蝉,整个朝堂陷入一片死寂之中。因为他们心中都十分清楚,这件事情对于一向心高气傲、雄才大略的陛下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毕竟如今的大唐刚刚经历过一系列动荡,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却不得不在此时选择以这种方式来换取暂时的安宁。

然而,尽管李世民早已暗下决心,定要寻机一雪今日之耻,但当亲眼目睹这一幕时,他的内心仍旧难以抑制地涌起一阵不快。可即便如此,此时此刻的他也别无选择,唯有暂且忍耐,等待时机成熟再作打算。而这件事,不仅深深地印刻在了李世民的心头,成为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痕,同时也化作一股强大的动力,激励着他以及整个大唐王朝不断奋发图强,以期早日重振雄风。

就连平日里直言敢谏的魏征,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也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紧闭双唇一言不发。因为他深知此事的敏感性,无论是对于高高在上的陛下,还是对于在场的每一位朝臣来说,这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是永远铭记于心的耻辱。

与此同时,远在另一方的明太祖朱元璋看到这一番情景描述后,不禁连连点头称赞道:“好好好,果真是咱的好儿子啊,颇有咱当年的风范!”他那豪迈爽朗的笑声响彻整个宫殿,显然这番话语真正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一直以来,朱元璋最为欣赏的便是那种性格坚毅、行事果断且富有霸气的帝王,若是如同宋朝那般软弱无能,恐怕他会气得不知如何是好了。

而站在朱元璋身旁的小朱棣,那双明亮的眼眸中闪烁着兴奋与自豪的光芒。因为方才那句令朱元璋赞不绝口的话正是出自他之口,未来的他也是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标目光凝视着手中那份来自永乐时期的朱棣所发表的宣言,心情激荡不已。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却又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疑虑: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如朱棣那般出色?这份疑惑如同阴云一般笼罩在心头,但朱标的心中更多的还是为那位四弟感到由衷的欣喜。这种情感纯粹而真挚,毫无杂念,仅仅是源自于对亲人成就的真心祝福与欢喜。

此时,朱元璋兴高采烈地拉住一旁的马皇后,满脸喜色地大声说道:“妹子啊,你瞧瞧,咱们大明朝可是放出了狠话,要成为一个无比强硬的朝代呢!哈哈哈……”笑声回荡在空气中,仿佛能穿透云霄。

马皇后微微颔首,应道:“嗯。”她的嘴角同样上扬着,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愉悦之情。

而身处永乐年间的朱棣,当他亲眼目睹到这一句豪迈至极的话语时,当即毫不犹豫地下令让身边之人将其记录下来。毕竟,这日后也将会成为从他口中说出的震撼人心之语,尽显其王者风范、霸气十足。朱棣望着眼前的文字,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如春花绽放般明艳动人。

站在朱棣下方的众人见状,亦是纷纷面露喜色,为这番壮志豪情而欢欣鼓舞。

然而,此时此刻最为尴尬难受的当属宋朝了。赵匡胤默默地注视着前方那些朝代所展现出的强大气势与自信宣言,心中暗自思忖着其中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