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么好的例子,其他国家自然也不会不学。
赵国的赵孝成王依据赵襄子时代“功大者身尊”的法规,下令对降赵的韩上党守冯亭等“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
在燕国,燕昭王实行了“公子无功不当封”,以上功、中功、下功、无功来区别赏赐的等差。
在韩国,申不害创立了一套“循功劳,视次第”的任官制度,规定“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在齐国,齐威王也选贤任能,因功授官,封赏功效卓着的即墨大夫,烹杀逢迎取誉的阿大夫。
但是,军功爵制最深入人心的国家却是秦国。
商鞅在秦国为相之时,制定了一套秦法,将从一级公士到二十级彻侯。
凡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如果能斩敌人首级五颗,还可以役使隶臣五家。
而且一伍之中如有一人战死,其余四人即获罪;如有二、三人战死,其他人的罪名更重。
将功折罪的唯一方法是杀敌:一人战死,须杀敌一人。二人战死,须杀敌二人。所以秦军战士要想得到“斩一首爵一级”的奖赏,必须是在斩杀敌人的数量中扣除了己方死亡人数后,方能获得。
这也是那些秦人悍不畏死的原因之一。
反正自己都是要死了,还不如临死之前多控制住几个人,让自己的同僚将其斩杀,这样自己即便是死了,也是有奖赏的。
说回战局。
在秦人悍不畏死的防御下,时间渐渐过去,赵军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赵括见状,知道这种情况再继续下去,也只不过是白白消耗将士们的性命和士气,于是便命令进攻的赵军退了下去,又换上了一支赵军进攻。
其实赵括也想把军队换成骑兵的,但是这里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骑兵在这里发挥不开,白白消耗的事儿他赵括是不做的。
秦人也是抓紧时间换了一队人,继续抵御敌人的进攻。
就这样,一天的时间便过去了。
赵军除了渡过河之外,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秦人也是给赵军造成了一些伤亡之外,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日头落下,赵括便命令大军撤回。
这年头的士卒因为营养不良的原因普遍有夜盲症,晚上压根看不清敌人,所以双方都会选择收兵回营,让士兵们休息休息,来日再战。
收兵回营之后,赵军的军营中到处都是压抑着的嘶鸣声和咒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