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国贼行凶杀贵妃”这一情节也反映了周易哲学中“因果报应”的观念。曹操的残忍行为,种下了日后他被众人反对的因,也为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而刘备等人的遭遇,则是他们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所必须承受的果。
在周易哲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这一情节的内在逻辑与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场关于人性、权力、命运与因果的深刻探讨。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在阴阳交织的世界里,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与挣扎。
总之,通过周易哲学的深度解析,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一情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能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
二、《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名为“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以下是其梗概、主要人物及经典诗句:
1. 梗概:
曹操杀董承等人后又杀董贵妃:曹操发现了汉献帝的衣带诏,知道董承等人密谋要杀他,便与众谋士商议,本想废了献帝,但程昱劝谏说此时诸侯未平,废立之事会引发兵端,曹操于是只将董承等五人及其全家老小押送各门处斩,死者达七百余人。之后曹操怒气未消,又带剑入宫要杀董贵妃。董贵妃是董承之妹,已怀有汉献帝的身孕五月。汉献帝和伏皇后苦苦哀求,曹操仍不听,最终将董贵妃勒死于宫门之外。曹操还对监宫官下令,今后外戚宗族不奉他的旨意擅自入宫门者,斩,守御不严的人与同罪,并拨心腹人三千充御林军,令曹洪统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曹操欲除刘备、马腾,东征刘备:曹操认为董承虽诛,但还有马腾、刘备也是同谋,必须除掉。谋士程昱认为马腾屯军西凉,不可轻取,应先以书慰劳,诱入京师再图之;刘备在徐州,也不可轻敌,且袁绍屯兵官渡,可能会乘虚来袭。但曹操认为刘备是人杰,现在不击,等其羽翼丰满就难以对付了,而袁绍性迟多疑,不足为虑。于是曹操起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下徐州。
刘备求救袁绍,袁绍因幼子之病不肯发兵:刘备得知曹操来攻,与孙乾商议后决定求救于袁绍。孙乾先见田丰,田丰引孙乾入见袁绍,呈上书信。此时袁绍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因他最喜爱的幼子患疥疮,命已垂绝,无心论事。田丰劝袁绍趁曹操东征、许昌空虚,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保天子,下可救万民,但袁绍心中恍惚,决意不肯发兵,只让孙乾告知刘备,若不如意可来相投。
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孙乾回小沛告知刘备袁绍不肯发兵,张飞建议趁曹操初到,劫寨可破曹操,刘备采纳。不料曹操早有准备,设下八面埋伏。张飞中伏,左冲右突,所领曹操旧军见势不妙都投降了,张飞杀条血路突围,望芒砀山而去。刘备也被打得大败,只剩三十余骑跟随,小沛被曹操占领,徐州也被陈登献出。刘备见无路可走,想起袁绍曾说“倘不如意,可来相投”,便望青州路而走,后被袁绍长子袁谭接入青州,袁谭发书报父袁绍,袁绍亲自引众出邺郡三十里迎接刘备,刘备遂投奔袁绍。
2. 主要人物:
曹操:本回中他心狠手辣,先杀董承等谋逆之人,又不顾董贵妃怀有身孕执意将其杀害,展现出其残忍和果断的一面,同时对刘备、马腾等潜在威胁坚决铲除,体现出他的多疑与雄才大略。
刘备:在曹操大军压境时积极应对,先是想求救于袁绍,后采纳张飞之计劫寨,虽最终兵败,但仍能冷静思考,决定投奔袁绍以图东山再起,显示出他的坚毅和善于应变。
袁绍:因幼子患病,心思恍惚,虽有大好机会可以进攻许昌,但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体现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董贵妃:作为董承的妹妹、汉献帝的妃子,她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身怀六甲仍被曹操杀害,命运悲惨。
孙乾:刘备的谋士,在刘备处于困境时,积极奔走,为刘备联络袁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经典诗句:
叹董承:“密诏传衣带,天言出禁门。当年曾救驾,此日更承恩。忧国成心疾,除奸入梦魂。忠贞千古在,成败复谁论。”
叹王子服等四人:“书名尺素矢忠谋,慷慨思将君父酬。赤胆可怜捐百口,丹心自是足千秋。”
叹董妃:“春殿承恩亦枉然,伤哉龙种并时捐。堂堂帝主难相救,掩面徒看泪涌泉。”
叹刘备劫寨:“吁嗟帝胄势孤穷,全仗分兵劫寨功。争奈牙旗折有兆,老天何故纵奸雄!”
三、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进行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