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名为“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以下是其梗概、主要人物及相关分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 梗概:
关羽斩曹操心腹后,刘备恐曹操兴兵来犯,担忧不已。陈登建议刘备请与袁绍三世通家的郑玄修书向袁绍求救,刘备依计而行,郑玄欣然答应写信。袁绍得书后起初踌躇不定,召集谋士商议,众人意见不一。后来许攸、荀谌进言,认为袁绍兵强马壮,理应兴兵讨曹,袁绍大喜,决定出兵,并让陈琳撰写檄文。
曹操见袁绍出兵,自己率主力抗拒袁绍,另派刘岱、王忠二人打着他的旗号去攻刘备。刘岱、王忠不敢先战,只得抓阄定先锋。王忠先出,被关羽生擒,刘备厚待王忠。张飞请战,刘备怕他鲁莽坏事起初不同意,后张飞立军令状,刘岱坚守不出,张飞用计诱刘岱出城,将其生擒。刘备亲解王刘二将绳缚,盛宴款待,令其回曹营略进善言,述备预和之意。二将回见曹操,备言前事,曹操大怒,欲斩二将,孔融求情方罢。
2. 主要人物:
刘备:在曹操势重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外援,展现出其在困境中善于谋划、能屈能伸的一面。他对关羽、张飞的任用也体现出其用人之能,但同时对张飞的鲁莽也有所担忧,凸显出他的谨慎。
关羽:武力高强,轻松生擒王忠,展现出其强大的战斗力和军事才能,且能理解刘备的意图,行事有分寸。
张飞:性格鲁莽但又有智谋,在生擒刘岱的过程中,先用计诱敌,体现出他并非只是一味地勇猛,也有一定的谋略。
袁绍:优柔寡断,在是否出兵救刘备的问题上,听了众多谋士的意见后仍犹豫不决,直到许攸、荀谌进言才下定决心。但他又有一定的野心,想借讨曹扩大自己的势力。
曹操:深知刘备是潜在的威胁,派刘岱、王忠去攻刘备,试图牵制刘备的发展。同时,他对袁绍的出兵也有所准备,积极应对。
陈琳:文采斐然,所写的檄文历数曹操的罪行,笔锋锐利,把曹操惊出一身冷汗,可见其文学功底深厚。
3. 经典诗句:这一回中没有特别经典的独立成篇的诗句,但陈琳的檄文可算是一段经典的文字: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檄文气势磅礴,从历史上的奸臣赵高、吕产、吕禄等说起,再到曹操祖父、父亲的恶行,以及曹操本人的种种罪行,如割剥百姓、残贤害善、挖掘陵墓等,最后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曹操,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说服力。
三、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对“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进行的深度解析:
1. 阴阳变化:袁曹之争如阴阳之对立,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关张擒王刘二将,是阴阳力量的转化与平衡被打破。
2. 刚柔相济:关羽的勇猛和张飞的智谋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特点,在战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3. 变化与应对:战争局势不断变化,需要根据形势灵活应对。刘备一方善于因变而动,寻求外援和智取敌军。
4. 时位相应:袁曹在不同的时位采取行动,袁绍的犹豫和曹操的果断体现了对时位的把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