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太尉刁难

他们时刻保持警惕,观察着周围的动静,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人物。虎敬辉还在幽州城的各个重要地点设置了岗哨,加强了对这些地方的防守。

整个幽州都忙碌起来,高羽也没有闲着,他亲自视察各项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他深知,此次接待任务关系重大,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在视察过程中,高羽认真听取了各方面的汇报,对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他还鼓励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好此次接待任务。

同时,高羽也在思考着如何在夏帝面前展示幽州的发展成果,让夏帝对幽州的改革和建设感到满意。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让夏帝看到幽州的变化和进步,为幽州的未来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高羽计划带领夏帝参观幽州的医院、学校、军营等地方,让夏帝了解幽州的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日子一天天过去,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高羽和他的臣子们都怀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夏帝的到来。他们知道,此次接待任务是对他们的一次重大考验,他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让夏帝对幽州的改革和建设感到满意,为幽州的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夏帝决定北巡的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大夏王朝。此次北巡意义重大,夏帝深思熟虑后,带上了丞相刘千秋和太尉武三想。刘千秋,智谋过人,为官清廉,在朝堂之上素有威望。武三想,手握重兵,权势滔天,性格刚愎自用。此外,禁卫军统领商闻也带着五千虎豹骑随行护卫。虎豹骑,那可是大夏王朝最为精锐的部队,个个身经百战,勇猛无比。刘贵妃亦随行服侍,她温柔贤淑,深得夏帝宠爱。而夏帝留下太子高纬坐镇京都监国,留下御史大夫商容和大将军霍武辅政。

这一安排,不可谓不巧妙。夏帝将支持他的人和不支持他的人全部带走,既考验了太子的执政能力,又防止他为所欲为。御史大夫商容,位列三公,固执有原则,能力卓越,经验丰富。有他辅政,可保证没有人刁难太子,同时也能对太子的行为进行约束。大将军霍武,忠勇善战,对夏帝忠心耿耿。他的存在,确保了京都的军事安全。如此安排,可谓天衣无缝。

夏帝一行人浩浩荡荡地从京都洛邑出发。一路上,旌旗飘扬,威风凛凛。夏帝坐在华丽的龙辇之中,刘贵妃陪伴在侧,丞相刘千秋和太尉武三想骑马跟随其后。五千虎豹骑身着黑色铠甲,队列整齐,步伐坚定,所过之处,尘土飞扬。

他们先是到达兖州,沿途视察民情,考察地方官员的治理情况。随后,夏帝一行人进入冀州。在冀州城中,夏帝没有住在行宫,而是住在了徐国公徐天德的家中。双方是结义兄弟,又是儿女亲家,关系非同一般。

徐国公早已率领家人在府门外等候,见到夏帝的车队,连忙上前迎接。夏帝和刘贵妃从车中下来,徐国公跪地行礼,说道:“臣弟,恭迎陛下、贵妃娘娘。陛下亲临,真是令臣弟寒舍蓬荜生辉。” 夏帝扶起徐国公,笑着说道:“天德不必多礼。你我兄弟,无需如此拘束。”

夏帝在冀州逗留了三日,天天与徐天德把酒言欢,共叙旧情。他们回忆起年轻时的峥嵘岁月,感慨万千。夏帝说道:“当年,我们兄弟一起征战沙场,为了大夏的江山社稷,不惜流血牺牲。如今,江山已定,我们也该好好享受这太平盛世了。”

徐天德点头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当年咱们兄弟也是提着刀枪跟敌人生死搏杀,三弟常羽春更是战死沙场,所以臣弟深知,如今这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触景生情,夏帝和徐天德都想到了结义兄弟常羽春,不禁潸然泪下。

三日之后,夏帝一行人便继续出发,向北朝着幽州行进。一路上,秋高气爽,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夏帝看着窗外的景色,心情格外舒畅。他对刘贵妃说道:“这北巡之旅,让朕看到了大夏的大好河山,也让朕更加坚定了治理好国家的决心。” 刘贵妃微笑着说道:“陛下圣明。有陛下的英明领导,大夏一定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终于,在九月十二这一天,夏帝一行人进入了幽州境内。燕王高羽早就带着高晴、刘基、薛孟陵、邓云和燕云十八骑在此等候。而五千燕云黑骑则是驻扎在三十里外,严阵以待。远远地,看到夏帝一行人的车队扬起的尘土,高羽和高晴连忙上前见礼。

夏帝从车中下来,扶起高羽。随即又看到了高羽身后的高晴,顿时喜笑颜开,赶紧拉着高晴的手问到:“闺女啊,我听说这次你也去完颜打仗了,怎么样,快让爹爹看看,没磕着碰着吧”,高羽是一脸的无奈,看到小棉袄,至于高兴成这样,连朕都不叫了,这还像一个皇帝吗!

高羽见到刘贵妃从车上下来,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说道:“儿臣恭迎母妃,一路辛苦了。”

简单几句问候完,高羽正要带着车队继续前行,武三想却突然开口说道:“陛下亲临,燕王殿下前来迎接却如此敷衍,难道是不欢迎陛下?” 武三想的话语中充满了挑衅和不满。

刘基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说道:“太尉大人误会了,燕王殿下对于此次陛下前来,心中欢喜不已。但是殿下深知,陛下北巡,就是为了看到大夏的真实情况。所以让陛下看到真实的幽州才是最主要的,因此此次燕王殿下没有刻意安排盛大的迎接仪式。” 刘基的回答有理有据,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