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王二奶奶”

神毫之笔 霸凌尾郡 1114 字 22天前

反正闲来无事,又不急着赶回去。吃过早饭的陈默,按导航的提示,向着丫髻山的方向开了过去。

要说,这个丫髻山的历史,还真挺悠久的。它的历史背景,也很有代表性。自唐贞观年起,直至民国初年,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其山上、山下共建有古建筑群十八余处。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适逢皇帝六十大寿,为了祝寿,臣民捐资,重建东顶玉皇阁,内奉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塑像。康熙赐题匾额“敷锡广生”。在西顶上建有碧霞元君祠,当地人称娘娘庙。

丫髻山东西两顶上的建筑极为宏伟,而且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极为精致。在西顶有一座别具风格的铁瓦殿,内奉王二奶奶肖像。在东西两顶之间,建有三座大殿,称为三皇殿。

三皇殿的右前方有钟楼一座,高约三丈,上悬巨钟,左侧有一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应。此外,山腰还有亭堂殿阁多处,如万寿亭、巡山庙、三官殿、菩萨殿、回香亭等。山下有皇帝的行宫和大戏楼。登山沿途,凡庙皆有石碑,特别那几座御碑,石质细腻,字迹清秀刚劲,是当时石刻匠人高超的艺术杰作。

自元代起,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一带人们瞻拜祈祷的圣地。上至皇帝后妃,宗室王爷,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皆有逛东大山庙会的习俗。而庙会期间,更是人如潮涌。山上有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碑文,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每岁孟夏,四方人士会于此者,或辇纸帛,或升香烛,拜叩登山,名为胜会,骈肩叠迹,不可胜计。”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1946年。

相传唐朝即有道士在丫髻山上结庐修炼,明朝曾敕赐“护国天仙宫”匾额;碧霞元君祠、玉皇阁等十多座原庙宇在1949年前夕被毁,后经当地信众的捐赠,又重新在山顶建了元君殿和山门,恢复了山下的紫霄宫。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当地人便会举办“丫髻山庙会”和9月12日至10月2日举办“金秋金果碧霞蟠桃采摘节”。

以上的介绍,自然来自于庞大的网络资料。所谓到一地知一事,进一寺守一礼。虽然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可作为炎黄子孙,重视自家的文化传承,也是有必要的。

到达丫鬟山的脚下,还别说,陈默的确感受到了豁然的感觉。心情,也随之变好了起来。将车子停好,买了门票,又在山脚下购买了香火、宝塔、路引,便顺着修凿齐整的方石路,向山上攀登而去。

此时,并非是参拜之日。但慕名前来的人,却一点都不少。才登山,便能看到远处那山顶上,烟火气旺盛的场景。人们对于祈福,那是极为热衷的。

也有很多的人,将未来寄托于“信仰之力”上,尽管很多人可能,只是临时抱佛脚。但,有那一刻的心灵寄托,总比心灰意冷,要来得强很多。

这丫髻山的双峰高耸,玲珑石林,磐石御坐,林木茂盛,鸟雀繁多。顺石阶攀登向上,各种的景色也是尤为突出。像进门时的双松迎客、跨门入内后的回香揽古、石经道、万寿柏抱松、御坐石、碑林怀旧、碧霞夕照、观音望海、石门等,一切的一切,都有着有趣的名堂。

这些名堂,虽说很多都是现代人凭空捏造出来的,可对于游历至此的人来说,倒也不失为值得一观之所。

来此地敬奉香火、许愿者,都是奔着所谓的“王二奶奶”而来的。这王二奶奶呢,是香河县城东南乔各庄的、乔家二姑娘。她嫁给雀林院村的王二哥后,被称为了王二奶奶。

陈默为此,还特意向着当地的工作人员,了解了一下这个“王二奶奶”,据工作人员讲,说这个王二奶奶的真实姓名啊、已经不可考了。但她的故事在当地的民间是广为流传。据传,她生于明朝中期。不幸的是,她与王二哥在结婚当天时,王二哥就被官府给抓去当了兵,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王二奶奶因此与小叔子一起,做起了卖豆腐的生意。由于她娘家有接生和看病的传统技能,王二奶奶在卖豆腐的同时也给人看病。尤其对穷人,她是一文钱不收,对有钱人家、却会收费。收是收,可将所得钱财,统统用于了济贫。她的医术和善行,使她在当地赢得了“活菩萨”的尊称。

随着年岁增长,王二奶奶因为积善行德,而被人们尊为“神仙”,她的仙座、就设在这丫髻山的娘娘顶处。为了纪念她,人们在山上修建了王娘娘庙,后来又增建了铁瓦殿。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香河及周边地区的民众,都会前往丫髻山朝拜王二奶奶,祈求她的庇护和保佑。

随着人流,陈默登上了所谓的娘娘顶,也看到了大殿内的,所谓的“王二奶奶”。既然来了,他自然是要为即将出生的孩子,以及家人求一份平安。三拜九叩之后,在门外的焚化炉内,烧了宝塔、路引,引燃了手中的香火。

有没有什么奇效,愿望会不会达成,陈默不知道,但参拜过后,先前心里的不舒服感,倒真的是消失不见了。或许是因为心理作用,亦或是登山流汗后的释放所致。总而言之,这一刻的陈默,舒心异常。

心情好了,看什么都觉得有意思。反正也不着急走,难得来一趟的他,在参拜完后,顺着小路就逛起了周边的景色来。

怀着好奇,在碰到了一位环卫人员时,陈默礼貌的开口问道:“大哥,麻烦问您一声。这丫髻山之前,真的有酆都城题材的各色鬼拆像吗?”

那名工作人员,年龄不是很大,也就四十岁出头,是当地人的可能性很大。而陈默的问话,也让其停下了脚步。那人看着陈默,随即点点头,开口回道:“啊,是有!”说着,工作人员抬手指了个方向,继续道:“以前啊,没被承包时,在哪个地方就是酆都城。二十年前还有,我们这里的人,每逢中元节就会去哪里祛祛晦气,向阎王、陆判、鬼拆们诉诉苦,也正一正自身的心态,提醒着自己,别走了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