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边城》

《边城》实在是太美了。

她的美,宛若一幅淡雅的山水墨画,里面的景色冲淡悠远,留白之处,全是人们的人情味儿。

“静谧的水面即使深不见底,依然清澈见底,河中的游鱼清晰可数。”

有人乘坐渡船,给老船夫几个铜板。老船夫却停下船,追上去归还铜板,并附上一大束烟草作为回礼。他去买肉时,若屠夫不收钱,他宁愿不买。若屠夫多割了些肉给他,他则会大声抗议,坚决不要多余的部分。

他们似乎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完全满足,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收获,却从不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现代人努力遵循道德礼法,而他们,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这种品质。尽管他们偶尔也会有些小聪明和小手段,但他们的行为看起来却如此爽朗、纯净。

《边城》的美,不仅在于那个温婉的小城,还在于那段朦胧而无结局的感情。

小主,

当李立文走在翠翠曾经走过的青石板上,无论看到什么,都会让他想起翠翠;当他坐着船在河上漂流时,他能感觉到,在某条江的江边,与他共享同一片蓝天、呼吸着同样空气的翠翠,依旧在那里,静候着爱人的归来。

当人们习惯了轰轰烈烈的誓言,至死不渝的相随,还有跌宕起伏的经历,在看到《边城》中的翠翠时,一瞬间,就会被那个女子所打动。

翠翠是渡船上的精灵,心灵纯净无瑕。同时,她也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少女。她的纯洁、天真、善良、淳朴、聪慧、温婉、腼腆、多情和伶俐乖巧,使她成为世间美好女子的化身。

面对爷爷去世,爱人远走他乡的痛苦,翠翠没有倒下。她拒绝了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坚守着爷爷留下的摆渡岗位,苦恋着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拒绝船总的好意,是她维护个人尊严和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抗争;准备接受种种磨难,等待傩送归来,则是她勇敢面对不幸命运的挑战,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在爱情的挫折中,翠翠展现了湘西女子的刚强之美。

在书中的最后,《边城》这样描写到: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他回来了吗?

李立文不知道。

故事的结尾是悲伤的。

他没有给翠翠留下一个美好的结局,却给她带来了一个长长的明天。

李立文看到翠翠在对傩送的碎碎念中将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看见风干的记忆在等待的过程中变得鲜活和美好,看见很多很多的事情在时间的延伸中都变得云淡风轻。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所有的过往都成了美丽的心情。守望的姿态那么苍凉美丽,守望的距离也非遥不可及。

但是李立文相信,他一定会回来的。因为无论是他走过多少地方的桥,看过多少地方的云,喝过多少类型的酒,却在正当好的年龄,只能爱上一个人。

毕竟,明天总是美好的。

……

7月1日,李立文低调地回到北大,完成了硕士阶段的毕业答辩。

三个小时的答辩结束后,在众多校领导的见证下,李立文圆满地结束了自己在大学的旅程。

“终于毕业了。”李立文摘下着自己的硕士帽,感慨地说。

看到李立文的动作,邹教授笑着说道:“立文,你先别急,过几天还有你授予你博士学位的典礼呢。”

这时,北大校长张先生走了过来,对着李立文亲切的说道:“立文,毕业了感觉怎么样啊。”

李立文笑着回应道:“感觉还不赖。”

张校长轻轻的拍了拍李立文的肩膀,感叹道:“立文,你现在只是完成了一个人生阶段,未来的路还很长呢。但是你放心,北大永远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谢谢张校长。”

“哎,时间飞逝,转眼间你已经毕业了。”邹教授也感慨万分:“我还记得你刚入学报到时的情景,那时的你满脸稚气。虽然当时你在华国文学领域已经小有成就,但是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啊。”

李立文微笑着对邹教授说:“邹教授,您还记得我刚来的时候啊,那时确实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这几年在北大的学习和研究,让我受益匪浅。”

“你可别这么说。”邹教授摆了摆手,“这种话就别在我们面前说了。这些年,你在学校的时间加起来都没一年,我们就算想教你,也没机会。更何况,我们也没什么能教你得了。”

邹教授停顿了一下,然后感慨地说:“其实我也很惭愧,你取得的这些成就,你老师我并没有帮到你什么,反而因为你,我得到了不少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