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烟台之战

有的军官觉得敌军势大,有巨大的优势兵力,必须避其锋芒退守棱堡,再图机会反攻。

还有的军官觉得为什要和他们打,澳宋占据制海权,就应该留下足够的守城部队然后主力转进,不管是在海岸线打游击还是去其他地方,要牢牢的把战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后投票决定使用第二种方法,俞化龙本人也支持第二种方法,虽然第三种方法非常稳而且能拿到主动权,但是他现在不仅是军事主官还是远东殖民地的总督。

他要着眼大局,执委会花费这么多力气来到远东建立殖民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移民,移民才是目前远东殖民地的中心工作。

所以这一仗必须打,不能避战也不能打游击,而且要打得漂亮,不仅要依靠先进的棱堡打赢明军,还要堂堂正正的野战打败明军,堂堂正正以少胜多能让这场战役成为澳宋实力最好的背书。

他们要靠这一仗削弱大明朝廷的威望,同时也可以向大明百姓证明澳宋人并不是流寇,而是要在大明长期存在的势力,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大明百姓愿意跟随澳宋人,让他们对澳宋更有信心。

靠着这一仗澳宋的名声将会传遍北方,甚至会传到江南去也不一定,只要澳宋这块牌子打出去了,以后那些走投无路的流民才能自发的投向澳宋的怀抱,就像梁山泊一样,只要你被官府逼的活不下去了都可以去投靠澳宋这个“梁山”。

军人只用考虑如何打赢一场战争,而总督和领袖则还要考虑正治上的得失,“战争是正治的延续,而正治则是不流血的战争。”

俞化龙目前手里有不到一千人的正规陆军,两千多的澳协军,统共可用之兵只有三千多人(比曹文诏推测的还少一千多),他决定放弃福山县城全军撤入烟台棱堡,然后与敌军对垒,当敌军产生一定伤亡锐气已失后再找机会出城决战。

俞化龙又不是某蒋姓光头,就算这仗是“正治仗”他也不可能在兵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为了“国际观瞻”让手下士兵去硬碰硬,去送死,都是他手下的兵,要是伤亡太多他也是会心疼的。

然后曹文诏轻松“光复”了福山县城,一路畅通无阻的到了烟台棱堡下,曹文诏知道澳宋人的炮打的远,就在城外3km的地方扎营。

澳宋人古怪的城池让曹文诏犯了难,打了这么多年仗没见过这种城池,这城墙修的有棱有角的,得多费多少钱财啊。

但是他不是来旅游的,没见过也得上,他不可能因为澳宋人的城池奇怪就打道回府吧,真要这样干,回去不知道要被那些文官套多少帽子,而且袁都督举荐自己来当这个将军剿贼,总要有点交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