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 妙音0 5530 字 24天前

他的意思就是说,你燃个戒疤让你提醒一下,这个色身的感受是痛苦的,从痛苦中让你觉悟,你为了满足色身是不对的,是这个意思。

在埔里有一个比丘,这是真实的事情。他住茅蓬,住一住不晓得是怎么回事,他就不吃饭了。不吃饭他就买很多油,就灌到肚子里面去,用这个布把自己缠起来,就把自己的身体烧了。烧的过程很痛苦,哀声大叫,这个是不合乎佛的意思。佛陀的意思只是让你透过这种燃灯燃香疤来产生一种愿望,知道生命是痛苦的,身是苦本,让你放弃对外因缘的追求,好好地安住内在的愿力,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真的要你把身体烧掉。

所以我们在听,在研究佛陀的道理,你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陀真实的本意,是让你借相修心,透过这个过程来提起你的正念,把攀缘心收一收,不是真的要你把身体烧掉。因为你的身体是借假修真,虽然它是痛苦的根本,但是你要透过色身来拜佛,透过色身来念佛持咒,这一点我们说明一下。

总而言之,如果你的内心是不决定的,你在受菩萨戒之前,你还是犹豫不决,你又想攀缘娑婆世界,又想要追求内在的菩提愿力,你很不决定,那么燃个香疤,它某种程度会让你更下定决心,以这个正法产生决定心。透过燃戒疤会提醒你一下,这叫做以法生决定心,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看诸佛的教诲。

诸佛教诲: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好,我们在透过这个修习念佛三昧,先断婬,再断杀,最后断这个偷,这个是佛陀第三个很决定而且是成就清净功德的一个非常明确的教诲。这个断偷,是没有模糊讨论的空间,这个非常明确,一定要断。

好,我们再往下看,三昧之本。

三昧之本: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假设我们不断这种投机取巧的攀缘心,心不老实,老是想要透过一些方便,看看有没有最简单的捷径能够成就念佛三昧,别人拜一百拜,我看看有没有可能拜三十拜就取代一百拜的功德。你老是有一种想要去投机取巧的心情,这种人就不老实。他的后果:“譬如有人水灌漏巵”。就是你的这个心有破洞,但是你不断地加水,结果这个水都流掉了,“纵经尘劫,终无平复”。就是修行你不按正常轨道,总是想要投机取巧,它的后果是:你的功德就不能累积,不能累积下来就漏失掉了。

好,我们看这个施舍之法。怎么样断除攀缘心,让自己老实修行?佛陀提出四个方法,我们把这个四段先念一遍,施舍之法。

身舍贪悋: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心舍慢瞋: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身心舍尽: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不着权乘: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佛陀说,修行人首先你已经断了“杀、婬”两种过失,已经难得了,你现在就要修老实,不要投机取巧。第一个,身舍贪悋。你能够把自己多余的钱财做一些布施,舍贪。因为你这个不老实,就是贪求,贪求当然贪求很多,你可能贪求功德,贪求这种财物等等。

第二个,舍慢。“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在大众当中这个更难了。人家骂你、打你,你能够放下心中的面子。

这个是这样子,老实修行,重要的就是你不要跟人家比较。修行每一个人都是个案,没办法比的,因为你的因缘跟他的因缘不一样。诸位!什么叫诸法因缘生?就是没有两个人是走在同一个跑道。即便我们同时都要回家,通往净土,每一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叫方便有多门,我们只有目标,最后结果是一样。修学是结果,只有结果——成佛结果是一样,过程没有两个人是一样,没有!所以你没有必要比较。

你说,你一天拜一百拜,我一天拜两百拜跟你拚了,没有必要!因为你的时间跟他的时间不一样,尽心尽力就对了,你的时间比较少,你一百拜的功德就够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人不老实,某种程度你就是跟人家比较,你没有真实地把心收到你的内在的愿力中,你还是活在攀缘,这就是为什么你修行这么久,还是这样子,因为你都没有收心,你永远活在业力。一个真正的心是收会到内因缘的人,他不会跟别人比较,该干啥干啥,做好自己定位就好,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第三个,“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色身自己够用就好了,反正一个发了愿的人,他的生命的目的在于创造来生,所以他今生该有的东西尽量施舍,对这个得失心也施舍。当然这个“身肉骨血与众生共”,这些东西只能够随喜赞叹,不是让你付诸行动。

最后,“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佛陀在整个方便法门当中也讲到感应,但是这些感应,佛陀的目的是要你从内心中求。大乘的感应都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是站在无所求无所得的角度,心寂静了才有感应。

诸位!感应这件事情,感应的意思就是心心相印,感应道交,它的条件要顺从,就是你跟佛陀虽然层次不一样,起码你们两个是怎么样?在同一个道上。套一句古人说的话,你们两个是同一个鼻孔出气,同一个生命体,同一个愿力。如果你的攀缘心很重,佛陀的心是安住在真如,你是活在攀缘心,结果你也有感应,你知道你是跟谁感应?对了!你跟众生感应,因为你跟他心心相印。

所以念佛人,我问你一个问题:念佛感应很多的人这个好不好?这个人你说我念了半天都没有感应,他有很多感应,你觉得你比较好,还是他比较好?没有感应比较好!诸佛菩萨的感应都不明显的,都是冥应,暗合道妙,巧入无生,那种感应很明显的都不是佛陀。你不要以为感应多,你这个攀缘心跟他的攀缘心,你们两个气味相投,鬼神最喜欢跟你感应,所以这个就是不了义。

好,我们看总结,判决邪正。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前面所说的是三世诸佛的一种正知正见,违背这个说法的是魔王的邪知邪见。作为一个《楞严经》的照妖镜,佛陀在《楞严经》中讲出一个非常明确而清晰的相貌,什么是正,什么是邪,这种清净明确的教诲。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把这段做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