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血战长安城(四)

对于蜀军会用火油及火箭焚烧瓮城三座箭楼的可能性,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早已估算到。他早已下令在三座箭楼的外墙上涂满泥巴以防火烧,且箭楼修建的砖石材料与城墙一样,故既能扛巨石砸,又能耐得住火油焚烧。

为了防备箭楼外墙被烈火焚烧导致内部温度过高,箭楼的每一层内都安装有水池,水池中蓄满水,水池旁有很多铁的水瓢,随时可以将水泼洒至内墙以降温。水池旁的铁制架子上,还放满了毛巾,方便打湿后捂住口鼻,以免人被烟熏倒。

瓮城三座箭楼的正面箭楼有四层箭窗,每层箭窗有十二个孔,左右两侧的箭楼有三层箭窗,每层箭窗有三个孔,这些孔内站立着众多的弓箭手,为了保护孔内的弓箭手。孔内有石制的门,随时可以关闭石门,抵御火油及火箭的焚烧。

至于何时关闭及打开石门,全凭不同号角的声音,此时魏军城头的指挥官下令吹响了关闭石门的号角声,弓箭手们听到号角声后,纷纷关闭各层的石门。

此时蜀军的投石车将无数陶罐投往三座箭楼,陶罐砸在箭楼的外墙上,碎裂后,火油溅得四处都是。

然后蜀军的弓箭手们纷纷弓箭上弦,箭矢的尖端绑着熊熊燃烧的火箭。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无数的火箭带着尖锐的呼啸声,直射向三座箭楼的外墙,火箭的尖端一接触到箭楼上的火油,便立即引发了熊熊烈火。

火焰迅速蔓延开来,从一点到一线,再到一片,直至将三座箭楼的整个外墙包裹其中。

火势凶猛,火焰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刺眼,那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烈火中,箭楼外墙的砖石结构开始变得通红,仿佛被烧红的铁块一般。

火舌贪婪地舔舐着每一块砖石及包裹的泥巴,当外墙涂抹的泥巴被烧掉后,火光将箭楼外墙的砖石纹理都映照得清晰可见。

在箭楼的内部,随着熊熊烈火在外墙的肆虐,弓箭手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手握铁制的水瓢,从箭楼内的水池中快速舀起清凉的水,然后奋力泼洒到内墙上。

水与火相遇,瞬间爆发出一阵阵嗤嗤声响,墙壁上腾起阵阵白色的气体,那是水蒸气在高温中快速蒸发的标志。

这些白气如同轻薄的云雾,在箭楼内部弥漫开来,给人一种迷离而紧张的氛围。那些靠近烟雾的人迅速拿起架子上的毛巾,用水池中的水浸湿后,捂住口鼻。

随着越来越多的水被泼洒到内墙上,原本被火舌烤得通红的墙面开始迅速降温。弓箭手们的手速飞快,他们不顾被火焰烘烤的酷热,一次次地将水泼向墙面,希望墙体的温度能尽快恢复正常。

随着水量的增加,墙面上冒出的白气也越来越浓密,墙体的温度也在迅速下降。原本炽热的空气开始变得湿润起来,水与火的较量中,火焰逐渐失去了嚣张的气焰,被一次次泼洒的水所压制。

终于,在弓箭手们的顽强抵抗下,外墙上的火焰逐渐熄灭。原本疯狂舞动的火舌在水的攻击下变得无力而脆弱,最终化作一缕缕袅袅青烟,消失在空气中。

随着火焰的消失,箭楼周围的温度也开始逐渐下降。原本炽热而湿润的空气渐渐变得凉爽,箭楼内的人能够感受到一丝丝微风拂过面颊的惬意。

然而,尽管火势已灭,箭楼的外墙仍然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被火烧过的砖石变得焦黑而粗糙,表面布满了裂缝和坑洼。这些痕迹如同一道道伤痕,见证了箭楼刚刚经历的一场生死考验。

而在投石车抛掷陶罐时,由于准确度极差,很多陶罐跌落在城头和城内,随着陶罐的碎裂,火油流得满地都是。但魏军士卒们和城内的百姓早有准备,纷纷拿起早已堆在城头和城内的沙土迅速进行掩埋。

然而,由于如雨点般落下的陶罐数量实在是太多,导致很多火油还来不及掩埋好。这时,蜀军的弓箭手们就迫不及待地射出了大量的火箭。

只见火箭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在这紧张而混乱的时刻,许多来不及掩埋好的火油被火箭的火星引燃。

瞬间,熊熊烈火在城头与城内肆虐开来,烈焰冲天,火光映红了整个天空。

魏军士卒们被突如其来的火势吓得惊慌失措,他们四散奔逃,试图逃离这可怕的火海。

然而,火势蔓延得极快,许多人被火焰包围,无法逃脱。他们的衣服被点燃,皮肤被烧焦,发出阵阵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和哀嚎声。

然而,幸运的是,由于城内的房屋在战前已经提前涂满了厚厚的泥巴来防火,这道坚固的防线在一定程度上抵挡了火势的蔓延。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军士卒们奋勇扑救,用沙土、水瓢等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来阻止火势的扩散。他们的努力逐渐产生了效果,火势在得到控制后,开始逐渐减弱。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火焰终于被彻底扑灭。城头的魏军和城内的居民纷纷松了一口气,他们脸上露出了庆幸的笑容,庆幸自己终于逃过一劫。

此时已是酉时时分,夕阳如血,将长安城内外镀上了一层悲壮的金辉。斜射的阳光穿过战场上的硝烟与尘埃,形成一道道长长的光束,像是利剑般刺破黑暗,照亮了这座被战争蹂躏的城池。

阳光下的战场上,血腥与火光交织,散发出浓重烧焦的气息。受伤将士们的哀嚎声与两军收兵停战的鸣金声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悲壮而残酷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