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士继续说道:“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小型的核聚变反应堆,这种反应堆不会产生核废料,也不依赖传统的燃料供应。它将与太阳能系统结合,在高能需求时提供补充能源,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经过详细的讨论和计算,团队决定采用太阳能与核聚变能源的结合,设计出一套自循环的能源体系。通过这种系统,太空中的工业将能够脱离地球能源的束缚,自给自足地运行。
接下来,谢轩和他的团队开始规划如何将地球上的工业逐步转移到太空。他们决定先从污染最严重、能源需求最大的制造业入手,在火星和小行星上建设全自动化的工业基地,通过太空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来支撑工业生产。
“我们已经在火星上建立了稳定的开采基地,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资源转化为可用的工业产品。”谢轩站在火星基地的操作台前,指挥着智能设备进行矿产的提炼和处理。
团队决定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将各个生产基地分为资源开采、制造、能源供给三个独立的模块。这种模块化设计的优势在于,每个模块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展或调整,而不影响整体系统的运作。
“太空工业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在资源极度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王昊作为项目主管,提出了这一核心问题。“我们不能在太空中制造出大量的废料,而是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资源回收系统。”
团队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在太空工业基地中引入自动化资源回收系统,所有的生产废料都将被重新处理,并再次用于生产。这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还极大地降低了工业对太空环境的影响。
谢轩非常支持这个计划,他明白,太空环境与地球不同,任何不当的开发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因此,他们必须从一开始就规划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太空工业不会对宇宙空间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验证这一计划的可行性,谢轩的团队决定先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验。在地球上的实验基地,他们成功模拟出了火星和小行星的重力、气压和温度等环境条件,并开始测试自动化工业体系的运行情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