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饱暖思**,饥寒起盗心”。指的是,一个人衣食无忧(吃饱饭,穿暖衣)的情况下,便会产生邪念,在吃不饱穿不暖时容易起偷盗之心。
当秦国还很贫穷时,嬴超曾劝导秦人再穷再苦,也要保持自己的操守,恪守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起偷盗之心。当秦国的物质财富积累起来之后,嬴超又开始劝导秦人不要贪图安逸、享乐,在优越的条件下,也要积极进取,争取取得更大的成就,封官进爵,增加财富,出人头地。
为此,嬴超开始在秦国大力普及教育。毕竟教育既可以为秦国培养各种人才,还可以在思想上引导秦人,不要贪图安逸、享乐,积极进取,忠君爱国。之前的时候,嬴超曾经在秦国创建了春秋学宫,为秦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嬴超开始在秦国增加教育的投入,在咸阳设立与春秋学宫相似的太学,这两所学校构成了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则设置:郡学、庠、序、校四门。按秦制规定,郡曰学,县曰校,乡曰庠,里曰序。
嬴超提倡民间私学,在秦国官学和私学并重,秦国的教育事业冠绝诸侯,并且嬴超提出在教育上“有教无类”: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二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此外,秦国发明的纸张,活字印刷,也使教育的载体更加廉价,使大规模教育的普及有了物质基础。早期春秋学宫培养的人才士子,很多又投身到教育中,使得秦国教育得普及有了人才得基础。在秦国,教书育人,一样可以有优厚得待遇和爵位。
黎民大众得思想和精神状态得问题,通过教育得以解决,剩下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官员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官员的反腐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宋朝层架实行高薪养廉,明代实行高压恐怖治贪,清代默认贪官(乾隆默认和珅贪污最为典型)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整个封建社会的官僚系统,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团糟。甚至一些清官举步维艰,一些本身廉洁,有能力的官吏也不得不以肮脏手段来办事,铺路。
嬴超为了在秦国根除官员的贪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提高官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再者,设立行之有效的监察制度:一方面,将监察御史下放到地方郡县,级别与地方的郡守县守平级,虽不可干涉地方政务,但有权对地方政务进行监督监管,可以查看地方账目等。秦国中央,也设有监察,监督秦国中央各部官员乃至丞相的各项工作。军队中也设立监军,防范出现吃空饷,倒卖物资等贪污行为。另一方面,看不见的监察才是好监察,每年都会不定期派出随机的监察巡视人员到地方巡视。这些中央派出的监察御史,互相不知彼此,路线有时会有交叉,当两个监察御史对同一地方的调查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就会有人要倒霉。
此外,直属于国君嬴超的特务情报机构玄衣候和玄衣卫,也通过其网络,对官员进行全方面,全方位的监督。
因为秦国的官员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又使得一些太学和春秋学宫的人想要步入仕途。于是,嬴超开始用科举考试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将教育与当官两者结合起来。这一制度,打破了贵族对官员的垄断,寒门庶民也开始步入仕途,参与对秦国的管理。
此时的秦国,虽然没有对外扩张,但吸引了很多其他诸侯国的黎民的到来,加上医疗条件和物质条件的改善,秦国鼓励生育,人口飞快增加,登记在册的人口,一下子突破了两百万。
军事上,随着秦国人口的增加,秦国开始了暴兵模式。秦国开始实行募兵制和征兵制相结合。秦国国府有钱,拥有大量的财富,秦君嬴超开始将咸阳的禁卫(羽林卫)和宫卫(龙骧卫),咸阳卫(虎贲)还有黑鹰锐士改编的黑鹰卫等秦国战力强悍的部队主体改成募兵制。这些人都是从秦军中选拔出来的职业军人,更加骁勇善战,对整个军队有模范带头作用,由国家提供武器装备,成为秦国真正的常备军。
后来,募兵规模进一步扩大,骊山大营,蓝田大营,巴蜀大营,九原大营,和洛西大营五座秦国的大营的主力也全部由募兵组成。秦国以前的兵役制度为郡县征兵制,规定:凡成年男子都必须承担当兵的义务。
秦军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和平时期耕地种田,但需要定期到郡府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国府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郡,由郡对其进行管理。当时各国遇到大战,往往征发全国壮丁、倾国以赴。但若是一般小战。则只征发与敌国邻近的郡县壮丁去作战。其他郡县就休养生息,以备将来。这样,改革后的征兵为为募兵的补充。
至此,秦国共有常备步兵两万人,骑兵一万人,再加上各地郡县训练完毕的郡县兵,一旦开战,在保证其他方向守备力量不被削弱的情况下,秦国可以在一个方向上直接投入机动兵力五万,或者两个方向同时各投入三万。若举全国出兵,秦国可以出八万兵力,秦军的暴兵能力,在诸侯中简直是另类。
装备了铁制铠甲,和钢铁武器的秦军,装备更加精良,对其他诸侯国,基本可以实现降维打击。秦国在种田,闷声发大财,国力日益膨胀强大,然而时机未到,嬴超只能韬光养晦,继续忍者。东面的晋国是盟友,现在撕破脸,两强相争,郑国楚国甚至燕国都会得利。东南面的楚国,或许还有些机会,同样不能小觑。北面的草原或许是突破口,但此时嬴超不想把精力过多放在草原。
虽然此时的秦国,已经具有争雄天下的甚至开始进行灭国统一的实力。但嬴超还是要等,等待时机,在时机到来之前,秦国只能韬光养晦,嬴超也只能一边带娃一边“种田”一边充实秦国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