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玄星一听就知道洛苏不看好,“那我们进宫是为什么呢?”
洛苏笑了笑道:“总该给李渊一个选择,也算是我们当初相遇的一份缘分,而且我有一种预感,这会是一个对未来比较重要的事。”
洛玄星又问道:“您说要秦王炼心,您觉得他现在如何了?”
洛苏的声音飘忽不定,似远似近,“他已经下定决心,只剩下一个让他可以合理的原谅自己的理由,即便到了现在,他还是在等待这个理由,我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孩子,一个能够克制自己的、讲道理的君王,真是天下的大幸!”
……
李世民满脸振奋的离开皇宫,洛玄凌等在车外,见到李世民出现后立刻迎上来低声说道:“秦王,老祖宗来过这里。”
李世民一震,连忙四处看看,而后低声问道:“你是说,皇宫?”
洛玄凌点了点头,非常确定的说道:“没错,就是皇宫,老祖宗进去过。”
李世民立刻就知道李渊为什么召见自己,为什么会让自己去洛阳了,原来是文公来到了这里,见过了父皇。
等到李世民回到秦王府将这件事告知秦王府诸将时,几乎所有人都无比的振奋,那可是真正的皇帝啊。
即便不是天子,但皇帝已经可以封王封公封侯,这不就是当年周王朝时期的国主,完全拥有自主的权力。
最重要的是,终于能够离开长安这座泥潭了。
李世民沉声道:“事不宜迟,速速收拾,等旨意一下来,我们立刻就走,以免出现什么变故。”
众人都知道这件事实在是过于离谱,很可能会出现变故,太子和楚王是绝对不会同意的,过去有好几次事就是被太子和楚王联合着后妃搅和黄了,这次很有可能同样出现这种变故。
李世民心中很清楚这一点,他望着那一弯清流月,心中只有无比的坚定,他在长安城有了许多的布置,如果这次不能前往洛阳的话,他……
大哥,四弟,让我去洛阳吧。
让我去洛阳吧。
或许是听到了李世民的心声,两个人同时说道:不许!
刚刚得知李渊想要让李世民去洛阳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差点没吓得昏过去,李元吉完全不给李建成面子说道:“大哥,长安是我们的地盘,在这里秦王尚且能够和我们斗的不分上下,如果秦王去了洛阳,那我们怎么办?
那就如同虎入群山,龙腾四海,再也束缚不住了,如果日后父皇宾天,东西开战的话,我们绝对不可能是秦王的对手。”
似乎觉得自己的语气还不够强烈,李元吉又说了一遍,而且是重重的说道:“我们绝对不是秦王的对手!”
“我知道!”
李建成有些不高兴的看了李元吉一眼,这用他说吗?
李世民是大唐战神,除了能以一万破四十万的李靖之外,其他人都曾经跟着李世民后面捡战绩,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那也不是盖的,李建成很担心自己一声令下,结果军队投降李世民。
“绝对不能让秦王去洛阳,我们去宫中求父皇,难道他不担心长安和洛阳大战吗?
难道他不担心刚刚平定的天下又燃起战火吗?
难道他就不担心我们兄弟二人吗?
去找张婕妤和尹德妃,还有裴寂,父皇年老,很容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只要我们将未来描述的惨一些,父皇会站在我们这边。”
李建成和李元吉实在是太清楚这一点了,在过去的那些年中,他们两个人能够占据上风,就是因为李渊太过于优柔寡断,太过于耳根软,所以迟迟不能下定决心立李世民为太子。
……
除了李渊自己之外,几乎每一个人都对李渊有清醒的认知,都知道他是什么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够操纵他的行动。
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命令是绝对的,但他真的能使用这份权力吗?
不一定!
靠近天子的人,只要能够操纵天子,就能够窃取属于天子的权力,李渊在张婕妤和尹德妃的身上,再次将自己的权力交了出去。
李世民前往洛阳被紧急叫停,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李世民并没有什么感觉,他只是抬眼望了望天,微微感慨着,怎么天下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呢?
他想要找房玄龄和杜如晦,但这两个人已经离开了秦王府。
下一步就是将秦王府的诸将都调离,然后一个个的坑死,打仗的时候死人很正常,李世民甚至都能够想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段。
他静静的等待着,他知道自己在等待着什么。
他的心中有无尽的痛苦,却又异常的平静,他现在要看看自己的好大哥,到底要对自己再做些什么。
能不能有什么出乎意料的招数,如果没有的话,那可就太过于无趣了。
“文公,这就是你想要让我经历的吗?我现在的选择是正确的吗?
一定是的,因为我现在心中无比的平静,我将会是正义的那个人。”
……
在一个阴云密布,即将暴雨倾盆的午后,一辆马车却从长安外疾驰而来,带着些许的尘土,然后直接进入了秦王府中。
车帘掀开,一个身材高大的人走出,俊朗非凡,正是洛玄夜!
李世民直接一把抱住他,眼泪落下,不曾说话,洛玄夜同样轻拍李世民后背。
仿佛是在回应当初的那一句话。
关山万里,只要你一封信,我就回来!
这是我的承诺!
————
上每岁赐玄夜者,倍于诸亲王,有司奏之,于礼不和。
上乃敕曰:“周郡王公忠体国,自古鲜有,故朕爱之。”
殿上又对群臣曰:“周郡王天资高卓,礼乐射御无不精妙,懿德美行,朕不表之,何以大行于世,人何以尽知。”
及朝会后,上又慨然曰:“朕在潜邸时,周郡王曰:‘关山万里,有言乃还!’
朕深念之。
朕实知不妥,然心绪至此,不能制也。
众卿所奏亦无过,朕当着私库以赐,众卿切勿再奏。”
时人谓玄夜,“郡王何不辞也?”
玄夜正曰:“陛下赐之,乃念旧日情谊,我亦念之,天下纷纷,有此念,幸也,何以辞之?
但当为陛下尽忠而已。”
上悦,有司乃止,恩宠若旧,愈盛。——《唐书·周郡王玄夜世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