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臣也好,挚友也罢,他都知道李世民作为帝王。
最为看重的便是国家的长远利益与宗室的声誉。
因此,他巧妙地将派遣李恪赴边疆与培养宗室人才、彰显皇室英明联系起来,以此打消李世民的顾虑。
小主,
果不其然,在听完长孙无忌的话后。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再次落在李恪身上,眼神中多了几分坚定与期待。
“承乾与辅机所言,确有几分道理。”
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突厥之事,关乎我大唐边疆安宁,不可不察。但燕王李恪,才返回长安未曾多久,是否过于仓促?诸位爱卿,可有其他见解?”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议论纷纷,有赞同太子提议者,认为李恪是最佳人选;亦有持保留意见者,担心李恪年纪尚小不能胜任。
要知道,李恪若不是挨了侯君集一奏折,他现在根本就没有返回长安的打算。
众所周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两兄弟,争权夺利的关键时期。
李恪根本不想掺和进这场权力斗争之中,倒也不只是他一点想法都没有。
实在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无论是从历史中,还是从现实的宫廷政治中。
李恪都明白,过早地卷入这场兄弟间的权力斗争,最后只会白白的便宜李治这个最小的嫡子。
还不如,不在这里浪费时间,去好好发展一下封地。
再则,现在李世民虽然没有立即采纳代州都督张公谨的建议。
但是,按照历史上的进程,用不了多久,李世民就会派出大军征讨突厥。
以定海神针的李靖为行军总管,提出建议的张公瑾为副总管,又让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加上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
一共出兵十余万人,分为多道出击突厥。
到时候,突厥就会在历史上除名。
这样一场灭国战争,就发生在自己封地不远的地方。
这样还不出瞅瞅热闹,趁机捞取一些军功,那就实在是太浪费了。
最让人心动的就是,隋朝亡后,萧后就携隋炀帝之孙杨政道,带上国玺投奔漠北突厥。
此时的传国玉玺就在萧太后的身上。
届时,等到李靖率领大唐铁骑横扫突厥,就会找到那枚失落已久的传国玉玺。
这玉玺,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承载着无数王朝的更迭与历史的沉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若是李恪能够率先找到它,把它给藏起来。
若是李治即位之后,你好我好大家好,也就罢了。
万一,他还是想和老丈人长孙无忌一起对付他。
到时候,他兵强马壮不说,他写上一篇檄文,拿出传国玉玺,往上一盖。
这可比“清君侧”、“诛奸臣”“奉天靖难”的威力要强多了。
想到这里,李恪的嘴角都要流出口水来。
他轻轻理了理衣襟,缓缓站直了身子,目光坚定地望向李世民,沉声道。
“启禀陛下,臣愿往北疆。突厥之事,关乎国家安危,儿臣虽不才,但定当竭尽所能,配合朝廷大军,攻打突厥。”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的众多大臣,皆被燕王李恪的决心与担当所震撼。
李世民看着李恪,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骄傲,最终点了点头,道。
“好!既然我儿有如此决心,朕便同意了此事,等到过完上元节,你便启程前往大草原,安抚民心,全力配合攻打突厥之事。”
“儿臣遵旨!”李恪躬身行礼,言简意赅,干脆而利落......
随着大朝会的结束,与出征突厥,春祭农神,燕王出京。
这三件可以说得上绝对大事的政令,几乎就在新年的第一大朝会上,就被干净利落的确定了下来。
这哪怕在讲究开放的大唐,快的几乎都有些算是令人咋舌了。
朝堂之上,百官虽心中各有思量,却也不得不佩服皇帝李世民的决断力与魄力。
毕竟,渭水之盟好像还是不久前的事情,那场耻辱性的和约让大唐上下倍感屈辱,渴望一雪前耻。
而今,皇帝李世民就已经毅然决然地,决定发动对突厥的征讨。
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大唐的国威与决心,更让百官看到了国家重振雄风的希望。
随后的上元节期间,京城内外都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欢乐之中。
只有李恪却无暇顾及这些。
除了他要利用这段时间,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北上的事宜和物资外。
同时,也要哄好一个女人。
当然了,这个女人不是长孙娉婷,而是他的母亲杨妃。
也不知道,只不是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
在贞观三年的第一次大朝会上,就暗暗使绊子,阴了一下李恪。
导致他良心发现,还没等自己的女儿长孙娉婷张口,他便主动派人前往李恪的燕王府,告知李恪,届时,长孙娉婷会和他一起前往北疆。
这一消息,对李恪来说,既是意外也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