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片人到场务,每个人手里都过一遍,人人手上都沾满了油。
这样一来,星河影视公司作为最大的投资方,自然要吃最大的亏。
第一批500万的资金,没多久就花光了!
花光了怎么办?找星河影视公司再要呗!
咋滴,都已经开拍了,钱也花了,你还能解散剧组不成?这样的话,之前花的所有钱可都要打水漂了!
……
说实话,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国内的影视行业虽然有点乱,但都是小问题。
无非就是剧组里的一些破事儿,导演睡个女主角儿,制片人晚上拉女配角儿聊下戏份啥的。
就算有点吃拿卡要什么的,也都不过分,毕竟那时候的影视剧都是各大制片厂投资拍摄的,这些幕后人员也是体制内的一员,不敢做的太过分了。
整体风气还是挺淳朴的。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呢?
九十年代港圈北上捞金。
……
就像范韦老师说的那样,门打开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就吹进来了。
这下子,内地这些“土包子”们算是开了眼界,卧槽,原来还能这么玩!
长见识了,长本事了!
港圈一直都有个经典的玩法。
一些明显能看到钱景的戏,都是嘉禾、英黄、向氏兄弟这些公司投资,根本没有别的投资方的份儿。
那些港圈的导演、制片人也不敢把这些好项目越过这几家公司,去找别的投资方。
毕竟,他们还要在港岛混饭吃,惹火了这几家公司,没他们的好果子吃。
那剩下一些投资数目比较大,质量和钱景堪忧的戏怎么办?
找别的投资方,尤其是圈外的投资方!
骚操作开来了,他们这些人找到投资方,先说个比较低的数字,这样投资方压力不大,很容易就能接受。
等拿到了钱,那可就是他们说了算了,各种明目手段花样都能给你整出来。
拍戏什么的都先放一放,不急。
导演得先换个车子,制片人也要换个房子,女主角儿们买几个包包,这不过分吧?
人之常情嘛,多合理啊,不然怎么能后顾无忧的拍好戏呢?
戏还没拍,第一批资金花光了。
反正投资方不差钱,再找他们要就是了。
什么?你不给?
那这片子咱们可就不拍了,您之前投的钱我们也不退。
什么?伱问那些房子车子包包是怎么回事?
这都是道具!是拍摄需要!不信,我给你看账本嘛!
投资方还能怎么办?总不能找人把他们给做掉吧。
无奈,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追加投资,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最后一看,投出去的钱,比他们最开始说的那个数字高了不知多少!
这里的典型例子就是墨镜王,能把投资方坑进住院,差点儿送了命!
又比如陈可欣拍《武侠》,陈得森拍《十月围城》都是这样……
港圈的导演们,大多是师徒制,师父拍电影的手艺可能没学到,但怎么轧投资方的钱,徒弟们都学到了,甚至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