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字文命,出自显赫的黄帝之后。他被誉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水利英雄。
在尧的治理之下,中原之地洪水肆虐,无边无际,吞噬了良田,淹没了山陵,摧毁了民众的家园。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水患带来了无尽的苦难。面对此情此景,尧矢志消除水患,于是开始寻找能胜任治水之人。
一日,尧将大臣们召集身旁,恳切地说:“爱卿们,水患当前,百姓疾苦,亟需止水救民。你们认为谁能担当此重任?”
大臣们和部落首领纷纷推举鲧。尽管尧对鲧并无好感,但一时间无可替代之人,于是任命鲧为治水使者。
九年过去了,洪水依旧泛滥,鲧不仅束手无策,而且消极应对,将国家重任视若儿戏。后来舜接管朝政,治水成为首要任务。舜果断罢免鲧的职务,将其流放到羽山,鲧终客死他乡。
舜继位后,同样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寻求治水英才。大臣们一致推荐禹,称:“禹虽为鲧子,但德才兼备,谦逊有礼,勤奋认真,生活简朴。”舜并未因其父之名而轻视禹,迅速将治水重任交给他。
大禹实为贤良之士,他不因舜惩处其父而怀恨在心,欣然接受任务。他暗下决心:“父亲因未治水成功而使百姓受苦,我必竭尽全力。”
他深知职责重大,丝毫不敢懈怠。考虑到任务的艰巨性,舜派遣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协助禹。
当时,禹新婚仅四天,贤良的妻子涂山氏支持他前往。禹含泪告别爱人,踏上治水征程。
禹带领伯益、后稷及一群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中原大地的山水之间,足迹遍布荒僻之地。禹深感父亲治水未果的遗憾,誓将任务完成。他目睹无数百姓在洪水中挣扎,一次次落下同情之泪。每当提及治水,相识与不相识的人皆向他献上珍贵之物。尽管禹一一谢绝,但人民的情谊深深感染了他,坚定了他的决心与信心。
一旦提及治水之事,无论熟识与否,人们皆向他献上最为珍视的财物。尽管他从未接纳过这些,但人民深厚的情谊却使他信念倍增。
大禹左手紧握准绳,右手执着规矩,丈量着我国的土地。他汲取了父亲堵截治水之教训,创新出一套疏导策略。其核心在于畅通水道,令江水顺利东流入海。每当发现治理之地,他便动员各方部落共同施工。水利工程开启之际,他始终与民众同甘共苦,食宿于工地,挖山碎石,披星戴月。
他生活简朴,栖身于矮小的茅草屋,饮食甚至不如普通百姓。然而在水利工程上,他却毫不吝啬。每当资金短缺,他都会亲自筹措。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次,治水途中路过自家,闻得婴儿啼哭,原来是妻子涂山氏为他诞下麟儿。他心中挂念,却因治水重任在肩,只能向家中的茅屋敬礼告别,含泪离去。
大禹依据地理状况,将我国划分为九个州:冀、青、徐、兖、扬、梁、豫、雍、荆。他倡导整体治理,先着手整理九州土地,使之地肥沃。随后,他开始整治山脉,诸如岐山、荆山、雷首山等,目的在于畅通水道,让江水顺流而下。
他智慧治水,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大禹审视地形,决定必须开凿龙门。他选取最省力之处,仅开一道八十步宽的口子,便成功疏导水流。因龙门山高,许多逆流而上的鱼至此无法逾越。唯有少数鱼儿奋力跃过,成就了后世所说的“鲤鱼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