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娘娘可别这么说,三皇嫂才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她早就原谅你们了,她现在对我三哥可好得很”。
皇贵妃本不想做什么皇后的,可皇上不同意,硬是说儿子都被封为太子了,母亲怎的还不是皇后?这让那其他国家的人以为太子之位有些来得名不正言不顺的,皇贵妃一听又给儿子带来不利影响,立马就认怂,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其实,一方面,皇上确实早就就想封她为后,另一方面,皇上一会册封太子,一会立后的,就是想多弄点动静出来,希望儿子儿媳就着这些大事件就回来,只可惜又打错了算盘,儿子和儿媳妇就是不回来,弄得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老子,有时候也怀疑俩个小东西是不是真记仇了?
皇上觉得自己真的老了,思想落伍得很,关于流放的事,儿子一开始就已经明白那是逼不得已的事情,不可能记自己老子的仇,而且他一路走过去的表现也不像是仇恨父皇的样子,一直都在为父皇排忧解难,说真的,近一年来,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可是十分轻松,打仗不用操心钱粮的筹措和将领人员的安排,全由儿子一个人操持,小子真是出息了!边打仗还边关顾民生,管这叫边打边建!
说起这边打边建,也是一个新观点,以前都是几国拼命打,输的憋口气暗戳戳攒着力量,赢的也不是就高枕无忧,搬师回朝享不了几天福,边关就又乱了起来!
百姓更是艰难,没有大军去流血流汗拼了命的撕杀,粮食就是种出来也吃不到肚里,“强”的人自会冲过来抢粮抢钱还害命!但大军来去和拼杀的时候都不是鸟儿一样搧动翅膀就可以的,都需要花时间花功夫去实施,这一实施可不就得钱粮供上?
烨儿娶了个神仙媳妇,从此一切都在悄悄发生变化,那多年你争过来,我夺过去的边关战场,大家都认为那地方天生就是用来打仗的,不可能种什么庄稼,驻守在那里的大军,唯一的任务就是阻止敌国进犯,而百姓们想要不被敌人屠戮抢夺,就必须绐大军提供粮草,结果的结果就是弄得大家都水深火热,苦不堪言!
烨儿搞的边打边建,直接把大军的家眷亲属给接过去,就在边关安家落户,有敌进犯便拿起武器战斗,无战事的时候便拿起锄头种地,那是真正的自己的家园,有个带头的,打仗舍得拼命,种地舍得花力气!
当然,边关的条件确实比不得内地,若是没有儿媳弄的那些新品种,辛苦一年下来连个半饱都做不到,就算朝廷下死命令也留不住人。
而现在的事实却是,烨儿两口子每到一个地方就先自己掏腰包修渠引水,建坝防汛,朝廷把主要的工程都做了,老百姓只管努力干活就能吃饱穿暖,这样的日子谁不爱?
皇家几代人,哪个皇帝不想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可无论如何努力,照样年年有人饿死冻死……
没有几个人天生就是好战的,烨儿把凉州城建成了百姓吃得饱穿得暖的幸福之城,然后从凉城开始向周边的地方推进,一些小国小部落干脆自己主动找上门来投诚,都想自己的后辈儿孙能过上吃饱穿暖又太平的安稳日子,边打边建逐渐演变成只管建!
儿子是真的忙!所以,谨言大婚没回来,永康大婚也没回来,而且连晟儿也没回来,正主儿永康和苏志勇也是一副万不得已才回来一趟,仅只是安慰一下几个老人罢了!来去匆匆!
但是,孩子们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好事,真不好多加阻拦,那南夷国被灭了,并不像之前那些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一样,即使左一次右一次的镇压,依然危险重重,一不留神就有人要复仇要造反。烨儿的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早就传开了,不等大燕朝廷的人过去,地方百姓就推举带头人找上门,都想过好日子啊!
女儿大婚也就回来十天不到就走了,而且儿子也没回来,听女儿的口气,弟弟不回来似乎是她的意思,真是无法理解,感觉连她小两口都有点不想回来,康王也有点觉得自己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