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县令在接到诉状后,不敢怠慢,立即派遣衙役将这对新人捉拿归案,并决定择期审理此案。在那个时代,法律的天平往往倾向于维护传统秩序,而杨月楼和韦阿宝的命运,似乎悬于一线。
在晚清时期,外国列强的侵略使得清朝的法律体系名存实亡,许多律法条文已不再严格执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县令意识到,按照“良贱不婚”的旧律来处理杨月楼的案件,不仅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而且即使上报朝廷,也很可能因为不合时宜而不了了之。
因此,县令经过一番思索,决定以“诱拐罪”来起诉杨月楼。
起初,杨月楼坚决否认这一罪名,但面对县令施加的严刑拷打,他最终忍受不住肉体上的痛苦,被迫在供词上签字画押,承认了罪行。
至于韦阿宝,尽管她在公堂上坚称自己是出于真爱而自愿出嫁,试图以此来证明杨月楼并无诱拐之举,然而在那个时代,她的声音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改变已经铸成的定局。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韦阿宝的母亲在绝望中寻求一线希望,她求助于韦家族叔,希望他能作为媒人出面证明女儿婚姻的合法性。
然而,族叔出于对族人意见的顾虑,担心自身地位受损,选择了沉默,不愿为这段姻缘作证。
韦母,一位深爱女儿的母亲,在这场冤案中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
她的健康状况因忧虑和悲痛而急剧恶化,最终在病痛中离世,留下了孤苦无依的韦阿宝。
这起案件引起了《申报》的关注,这份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将此事公之于众,使得杨月楼与韦阿宝的悲剧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热点话题。
当韦阿宝的父亲从外地返回上海后,他不仅没有给予女儿应有的支持和庇护,反而拒绝承认这桩婚事,甚至宣布与女儿断绝父女关系。
在失去了家庭的庇护和父亲的关爱后,韦阿宝变得无依无靠,最终被送往普育堂——一个为社会边缘人群提供庇护的地方。
在普育堂,年仅17岁的韦阿宝面临着她人生中最为残酷的转折。
她被迫接受了所谓的“拉郎配”,被许配给了一个70多岁的老人。
这段被迫的婚姻,无疑是对她青春和未来的无情剥夺。
这个苦命的少女接下来的人生又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