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到他快上学的那会儿,恰逢实施了好多年的大集体结束了。
农村承包责任制开始了。
生产队的幼红班也停办了,父亲在外工作,忙于农活的母亲一人无法同时照应杨浩宇和年幼的弟弟,于是便把比较淘气的杨浩宇早早地送到学校。
那时候,每个生产队办的都有单级班小学。
单级班小学只开设1-4年级的课程,到了五年级时,就要集中到大队的“点校”,后来改名为“中心小学”去读书。
那时还没有全面实行义务教育,上学是要交钱的。
需要教学费、杂费、书本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一学年得十好几块。而且早中晚餐都要自己解决。
除此之外,还要参加学校的各项劳动。
每个学校都有为数不少的菜地,还有用来砍柴火用的“柴扒”。
这些地需要学生们去耕种,柴火需要学生们上山去砍伐后再扛回学校的。
这些都是义务劳动。
除此之外,他们每年还要勤工俭学,指标是每个人五块钱。
杨浩宇不清楚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城市里的孩子们是怎样勤工俭学的,只记得他们那时候每年都要为勤工俭学专门放段时间假。
假期好像都在秋天。
板栗包子炸裂了、核桃可以打了、橡子掉落了,假期也就开始了。
靠山吃山,要想完成勤工俭学的指标,只得到深山老林里去找寻这些山货,再拿到供销社换钱。
橡子碗儿也就是包裹橡子的外皮,供销社收3分钱一斤,需要捡上100多斤才能够卖得5块钱。
农忙季节如插秧、割麦、种玉米、收土豆红薯时,学校按例是也要放假的,叫农忙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