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如今姑苏的茶楼,也竞相仿效武林茶楼,将戏台融入,又有京里来的所谓‘戏本探秘’融入,也是风靡一时——看来,我家原经营的那间茶楼,如今那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喽!来,受之,今日既然到了买活军的地界,那就喝喝买活军的奶茶,吃吃他们的小蛋糕、小饼干一类,再看看买地特有的新戏!”
“这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买戏我原也看过的,那《何赛花巧种田》,现如今凡是要引种买活军的高产良种,都要请戏班子来演几出,为何呢?就是要减轻大家对于田师傅的怀疑心情。”
“是了,是了,你家是虞县的田地大户——”冯老龙笑着说到这里,见钱受之面色黯淡,话声也不由得一顿,“怎么,受之,连你家也分家起来了?”
“何止,”钱受之也叹了口气,“分家以外,有几房人家还说要凑钱买船,出海避祸!还不是那道追杀令闹的?江浙一带,就在买活军卧榻之畔,早几年流民成风,都往买地过去,这叫人怎么不怕?
你当也知道,自去年谢听话案发之后,姑苏风气,有了很大转变,如今也可说是风流云散,这不是,连归家院、秦淮河的名伎,都纷纷往买地过来了?原也是在老家风气大变,眼看无处谋生之故。”
“我还以为许多伎人,是受放足手术的吸引移居到此的呢。”
冯老龙因自己一段往事的缘故,多年来是绝迹青楼的,但这杨爱的养母,是数十年前的名伎徐拂,和他的确是有过一段唱和往来,因此钱受之写了吴江故人冯字,他对于这些名伎的营生,是很熟知的——
这些名伎,确然是有资格以伎女而名之的,其多为一等行院中,前辈伶人所收的侍女、养女之辈,在长辈处受到教养,读书写字、学诗习画,其中聪颖有天资,又生得娇媚的女孩儿,才会被挑选为接班人。
余子中,生得好,而脑子较为一般,于文学诗赋没有天分的,有时会被转手去江陵,做那一等二等的瘦马,而留下来的清倌人,真正有才华的那些,所受的尊重不啻官家小姐,在几年内,乃是养母家里活生生的摇钱树,而且享有择偶上十分的自由,往往追求者众,不论是豪商富户还是富贵文人,都是百般呵哄,于名士唱酬往还,每出场一次则其假母得金数十乃至近百两。
不过,正所谓自古美人如名将,人间不许见白头,这些名伎风光一时,但最后下场体面者百中无一,真正和她们发生真情的良人,家中对于她们自然是不能接纳的,若是嫁于富商,数年后色衰爱弛,或又和家中妻妾不能相安,或者自行求去,或被逐出,重新又回到姑苏、金陵一带,或者重操旧业,或者离群索居,不数年不知所踪,这都是常见的结局。
对于这些老伎,文人墨客们自然也少了关注,除了多年的相知,会前去探访,留些银两之外,经济上只能仰仗自己从前得意时的积蓄,但话又说回来了,人是没前后眼的,得意时千金一掷,到了落魄时,生活窘迫之境唯有群伎之间自己流传,又有老姐妹互相周济,代为留意清俊灵慧的小女孩儿,由她们收养传艺,如此女孩儿教养出来了,若成了新一代名伎,自己也能跟着安享晚年,便是较疏懒些不堪造就,也总算有个饭辙儿。
这样代代相传的小院养女,算是姑苏诸多表子中最为清贵的一等人了,是再无陪欢卖笑之举的,时常与文人骚客往来,在席间做主令官者,吟诗作画的是她们,陪坐在客人身侧撒娇卖痴,做皮肉杯儿喝酒的又是一等人,说是晚景凄凉,可那至少还有晚景可言不是?原来过的也算是风月场中第一档的日子了。
没想到,也正因为她们素来是和顶级官宦文人往来,也最得风气之先,去年刚发的追杀令,今年便感到生计不继,不能在秦淮姑苏安居,纷纷要到买活军这里来——能供养得起这些伎女的人家,去年到今年,哪还有心思优游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