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轩在黑板上写下:f=gm1m2/r2
“年仅23岁的牛顿在一年内就完成了这三个领域史诗级的开创。”
“因此,后人们将这一年称为牛顿奇迹年。”
“牛顿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比如日全食,影子。”
“所以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光必然沿直线传播,所以他认为光是一颗颗极其小的粒子,我们看光的时候,这些粒子就像是一颗颗子弹打在了我们的视网膜上。”
“光的微粒说很好的解释了光的直射性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但当时有一个人却极力反对微粒说,他就是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兰的天才物理学家,数学家以及天文学家。”
“在天文学方面,惠更斯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了土星的卫星泰坦星,在数学方面,他跟牛顿一样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分支——概率论。”
“在光学方面,惠更斯不认同牛顿提出的光是由微粒组成,而是认为光像声波一样,向四面八方扩散。”
“他表示,如果光是微粒子组成的,那么用两个手电筒交叉照射,必然会有部分光因为发生碰撞而改变方向,可当时人们并没有发现这个现象。”
“而且,光的波动说能完美的解释光的折射现象,而这是微粒说无法解释的。”
“所以当时对于光,人们分为了两个派,一个是牛顿领衔的微粒派,一个是群龙无首的波动派。”
孔轩笑了笑。
“由于当时牛顿是物理学界神一样的人物,所以两派的第一次交锋以微粒派获胜告终。”
“直到大约一百年后,一位神童在英国的一个富裕的贵格会教徒家庭出生,并且凭一己之力将局势扭转,知道这个人是谁么?”
孔轩问道。
大部分人都在摇头,有位学弟小声的答道:“薛定谔?”
随即立马有人反驳道:“薛定谔是奥地利的,而且距那个时代有差不多两百年了,不是他!”
“英国的……”
“普朗克?出生年代差不多,而且提出了普朗克常数,是量子物理的奠基人……”
孔轩摇了摇头。
“你们能知道普朗克着实让我意外,但那个力挽狂澜的人并不是普朗克。”
随后,孔轩看向了我,嘴角带着一丝笑意,似乎是打算难倒我。
我对他翻了个白眼,今天的实验是什么?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呀!
“托马斯·杨。”
我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