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在确定安益信已经被杨振留下了之后,仇广义很快就命陈书农带领新来的大批移民屯户北上去了那里。
有了足够的自己人,那就什么都好办了。
到了六月底,短短三四月之间,原来几乎没有中国移民的岛北济州城一带,已经恢复了人气,一切正在变得更好。
不过,已经在西归浦筑城扎营并且站稳脚跟的仇广义,并没有因此移驻到岛北的那个前济州郡城去。
而是让陈书农带着从最早一批老屯户里抽调的大批屯丁,继续坐镇那边,接收安顿新来的更多移民。
到了前不久,王德发从旅顺口返回瀛洲岛以后,仇广义与陈书农两个人,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分工。
仇广义的瀛洲参将府,设在西归浦,总览瀛洲岛事务的同时,主管水陆兵马等军事防务。
而陈书农的督屯通判府,则设在岛北的前济州郡城,以原来的郡守府为通判府,主管移民屯垦事务。
就在当天下午,初来乍到的杨振,现场听了仇广义、陈书农的禀报之后,当即对此表示了完全同意。
兵法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杨振本来就是十分认可的。
而像瀛洲岛这个真正孤悬海外的地方,则尤其需要这样的态度。
如果事事都要请示汇报,没有杨振的具体指示,他们就啥也不敢干啥也不去干,那反而更加不好。
所以,杨振不仅同意他们先前的一系列做法,而且大加赞赏,并且顺势就给那个前济州郡城改了个名字。
而且名字就是现成的,就叫瀛洲城。
同样是在当天下午晚些时候,杨振在西归浦港内城听了仇广义、陈书农的报告,并且稍事休整之后,便将船队靠岸登陆安顿的事务甩手交给了李禄、严省三、郭小武、陈书农等人。
而他自己则带了几个亲兵,在仇广义的陪同下,吹着清凉的海风饶有兴致地参观起了西归浦港内城,一路走一路问。
整个西归浦港内城,分为内外两重,内城建在一个山包上,是在原有的条石青砖城堡基础上进一步修缮而成的。
内城并不大,但是依山就势而建,地势绝佳,城墙、炮台、官署、仓房、武库、望海楼一应俱全,易守难攻。
而外城规模不小,就修在内城山脚下面,里面是西归浦马步营与水师营的营房、校场所在,同时也修筑了瓮城炮台,建造了货栈、税所、牢城等场所。
就地势而言,内外城一上一下,倒像是上下城,不过内城小而外城大,内城居中而外城处外,又像是一个不太规则的同心圆。
外城南门外不远,就是西归浦的海港码头了,港口码头上增修了炮台、榷场与专门的外船停泊处,像是一个小小的水城。
杨振感叹称赏之余,一问才知,西归浦除了港口码头与内城之外,整个外城与榷场水城都是今年二月以来修筑的。
当时天气转暖,但是春耕时间未到,大批新来的移民需要赈济救助,可是仇广义他们却并不想白白救助。
于是仇广义、陈书农等人稍加商议便一拍即合,在瀛洲岛上,搞起了大规模的以工代赈行动。
瀛洲岛上原本就不缺石头和木材,有了来自金海镇本土的新式三合土“水泥”以后,他们也不用再费劲巴拉烧制城砖了。
而且各种不规则的乱石块,也都能直接使用了,于是在瀛洲岛修建坚固的码头、城堡以及房屋,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也更加不是问题了。
就这样,短短小半年的时间,有了成千上万的青壮劳力的投入,仇广义、陈书农他们不仅在岛南的西归浦,而且在岛北边的前济州郡城,岛东端的城山浦都大兴土木,搞起了城堡扩建。
瀛洲岛上已有的、但是年久失修的城池城墙得以重建,而以前没有的大型对海炮台,也拔地而起,同时还有大量的营房仓场,也修建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