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之所以这么重视枪炮弹药的生产,是因为这一次出击敌后,让他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一旦有了相对趁手的火器以后,征东先遣营里单兵的素质,个人的武勇,已经不再如同过去那么重要了。
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即便差一点,羸弱一点,只要他还能投得了手榴弹,还能打得了燧发枪,那么稍加训练一下,他们就能投入战场了。
尤其是,在己方预有准备的城防战和伏击战之中,这类人丁只要数量足够,那么对敌人造成的杀伤,就不会比训练有素的冷兵器精兵差得太多。
眼下,在进攻战,或者追击战中,杨振有了祖克勇、徐昌永,以及夏成德、吕品奇麾下的轻重骑兵,暂时也差不多够用了。
反正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杨振也并没有统率所有部下与满鞑子正面硬刚的想法,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在松锦前线,去跟满鞑子面对面硬碰硬。
他眼下的主要战略,就是避实击虚,防守反击,要么是乘船出海,袭击满鞑子敌后,要么就是依托有利地形,打一打伏击战。
不过这样一来,照着杨振的想法打造征东先遣营,当下最大的制约因素,立刻就突出出来了。
那就是先遣营火器的产量问题,或者说产能上的严重不足问题了。
兵源的问题,其实相对容易解决,有了金士俊、安庆后新编的两个哨,有了李禄从兔儿岛带回来的二鞑子阿哈们,先遣营自己的兵源紧缺问题,已经有了缓解。
等到杨珅从宣府募兵回来,特别是杨占鳌、严省三、郭小武他们从登莱募兵回来,兵源的问题,当能迎刃而解。
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火枪数量的问题,就是弹药数量的问题,就是足够装备新编兵员的火器装备问题。
火器装备的问题不解决,兵员再多也没有用,枪棒武艺、刀盾方阵、弓马骑射之类的冷兵器作战,可不是三五个月之内能够训练成军的,他也不敢做此想。
对于那些从关里新募来的流民,若是只发给他们一些长矛大刀衣甲弓箭,就以为他们成了兵丁士卒,就让他们上阵作战,去跟那些身经百战的满鞑子对抗,那等于是让他们去送死一样。
这样的兵员再多,也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给先遣营,给松山城,额外地增加出一批难以承受的粮饷负担。
杨振这次招来张得贵、李禄、潘文茂和王守堂,就是想要好好问问弹药厂和制铁所的产量产能,同时估算一下先遣营里的装备缺口大概是多少。
这一回,杨振借着朝廷钦差张若麒和杨朝进来到松山前线的机会,先后向他们两个都开了口,要枪,要炮,要火药,要硫磺,要芒硝,凡是能想到的,基本上都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