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一人则是说道,『委员,便是委以重任之人也,又有穷源竟委之意,如今经文正解,岂不是正当如是?骠骑以之为名,倒也恰如其分。』
『哦,如此说来,倒也恰当。』
『多谢解疑,兄台高见……』
『哪里哪里……』
『嗨,诸位!嗨!诸位!』又有一人立起身躯,朗声说道,『郑公威名四海,此等首席倒也名副其实,这水镜先生么,嗯,不谈也罢,次席也是无碍,但是这另外两次席之位,又怎能是任由川蜀河东瓜分?』
『川蜀之中,何可称大儒?』
『就是就是,川蜀本无学士,乃文翁遣相如传七经,如此说来,川蜀之士当尊称吾等为师叔……』
『哈哈哈……』
文翁是西汉之时的川蜀太守。在汉景帝年间,不仅是在农桑上有所建树,开湔江口,灌溉繁县农田近两千顷,大力发展了川蜀的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同时他也在川蜀之中建立学校,兴办教育,并选送蜀郡俊秀之士张叔等一十八人去京师从博士学习,归蜀后教授生徒,因此大部分的汉人学子都认为,川蜀的文化兴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虽然说文翁确实对于川蜀的学术事业贡献很大,但是川蜀学风之兴,却是由来已久,并非是从文翁一个人身上开始的,而是川蜀之中原本就有一些渊源传承。
川蜀之地,其实在汉家学子心中,和陇西陇右其实差不多,都是属于乡下人的地盘,是文明未开化的地区,这也不是说完全的贬低,毕竟川蜀之地和关中中原等繁华区域,经济和文化上确实是有一些差距的。
正是有这样的差距,所以川蜀文化之中,并不可能由一个文翁就能在一朝一夕之内弥补起来,所以在汉武帝之时,忽然出现了司马相如、王褒、杨雄这三位雄踞汉赋高峰之上的汉赋大家,就难以全数都归功于文翁身上。
其实司马相如等人,是因为川蜀有过好几次的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政治上的统治考量,曾经将六国的豪侠贵族富商等大族,迁往川蜀,这其中自然也有大量的读书人。
在西汉初期,在政治斗争之中失败的,也常常被流放到了川蜀,甚至更远的区域,这些流放的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也给川蜀带来了各种文化技术,其中免不了也就有儒家文化,黄老之学等等。
同时在加上司马相如等人在那个时候,刚好契合和汉武帝的政治需求,和当时在政治朝堂之上的那些黄老之学的人并不相同,而且司马相如等人也发现了这一点,便是激励的配合汉武帝进行鼓吹。其实也就是符合了汉武帝心中的春秋大一统,汉家六合风,九州共贯文,汉武帝不仅是要在政权上加强统治,而且也要在精神文化上进行『一统』。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汉代川蜀的儒家文学人物,是先天渴望着和政治媾和的,因此在斐潜召开了第二次的青龙寺大论之后,这些川蜀之中的人物,便是绝对不允许错过了……
管宁在一旁独坐,等吃喝完了之后,便是微微摇了摇头,招手叫来了伙计,结算了餐费,便是站起身,向外而去,并没有对于酒肆之中那些山东士子的串联商议,说是要去川蜀士子的讲经会上砸场子有什么兴趣。
但是管宁猜测,这些家伙可能七八分都会折翼而归……
这些山东士子,想要分一杯羹,这个愿望很正常,但是他们很多人并不清楚,有时候并非只是单纯的想要,就能够得到的……
他们很多人想要参加,只是连成为候补的资格都没有。
越是了解,管宁便是越发的佩服骠骑大将军确实谋略深远。学宫,考试,大比,然后青龙寺大论,这么些年下来,关中河东之地已经是积累了大量的学子,这些学子甚至比那些山东之人还要更强。
虽然管宁不愿意承认,但是不得不说,学习和不学习,或是在有压力的情形下学习和吊儿郎当的随意学习,完全就是两码事。
因为有『考试』这个标准在头上,学习得好不好,就不是光靠一张嘴皮吹出来的,多少是要有些真才实学的,而山东士族子弟有考试么?即便是有,也是走走关系,走走过场,嘴皮子上吹得山响,都是信心十足,但是真要是像现在这样同台竞技……
小主,
管宁知道自己来这里的目标,所以他的所有行动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的,但是他发现很多山东士族子弟竟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更多的时候只是聚集起来起哄,成为台下那个负责鼓掌喝彩的一份子。
上一次青龙寺大论之后,便是使得关中河东读书人大增,而现在这一次呢?
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或许那个时候关中读书人的数目反倒是要多过了山东?
这将是一个可怕的结果。
而那些山东士族还在做什么?
许县的事,管宁难以知晓。
但就长安三辅来说,斐潜已经隐隐的成为了无冕之君。
手中有兵权,头上有天子的分封,不管山东之人愿意还是不愿意承认,骠骑大将军都已经成为了关中等地的主宰。
从衣食住行到律法道德,从军事器械到文化文学,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按照某种方式,依据某条道路在运作着。
骠骑大将军似乎很少露面,名义上也都是各个官吏在进行运作,但是管宁觉得,这些官吏都在自觉或是不自觉的按照骠骑大将军的谋划在走……
而山东之地么,既没有这个能力,也不能被人信服,更没有像是骠骑大将军一般的对于整个组织支撑的威望。
即便是曹操也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