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动乱长达十数年,沉重打击了朝廷在当地的统治势力,就连镇守贵州的总兵官张祥也在此次起义中战死。
而朝廷经过十数年的时间,才逐一将这些作乱势力一一平定下来。
这期间,朝廷更加重视贵州地区的儒学教育与科举取士,扩大汉文化在贵州地区的影响。
比如:景泰七年(1455年),定云、贵解额三十名;
正是当时的这种措施,为后世贵州苗族与汉族间的民族融合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在当时,因长久的动乱使得大量的耕地被破坏,本就穷困的贵州越发穷困。
贵州全省所收税赋竟还比不上中原一个府之地。
百姓衣食无着,又更加使得动乱情况更加剧烈。
为了安抚百姓,朝廷不得采取减免税负的安民政策。
景泰三年(1451年)免除贵州思印江长官司水银课,减免贵州地区赋税、徭役,发生灾害时调拨钱粮赈济。
天顺二年(1458年)敕谕贵州都指挥同知陈原:“非奉朝廷明文,一军不许擅役,一毫不许擅科。”
这无疑加重了朝廷的负担。
同时为维持庞大的驻军粮饷和官员俸禄,以及救济困难百姓,只能从周边省份征调粮饷入贵州。
景泰帝下诏:“以征进贵州军饷不敷,命湖广改拨原定南京粮一十万石、四川添拨粮一十万石、云南附近添拨粮一万石运赴应用,仍将云南黑白、四川仙泉等井盐课十三万余引召商于贵州,在城及普安卫中纳粮米,并差官驰驿往江西摘拨折粮银五万两运赴籴买粮储。”
此后,四川和湖广两省往贵州运粮便形成了常制。
湖广、四川等省份是朝廷税赋的重要来源地,常年向贵州调拨钱粮和截留税收使得朝廷越来越拮据,加大了朝廷财政的困难程度。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贵州要靠朝廷长期输入粮食救济才能保持基本生活,也使得当地土司势力急剧膨胀。